暖風微曛的午后,記者驅車前往位于洪洞縣趙城鎮楊堡村的公威肉牛有限公司。走進公司面積不大卻收拾一新的辦公室時,沙發上的李公威站起身來,身材魁梧,衣著普通。
“李總?”打量著眼前看上去衣著樸素、厚道老實、并不起眼,沒有一點老板氣息的年輕人,記者猶疑著伸出手。
“我就是。”
簡單的寒喧過后,話題漸漸由淺入深。“從開飯店失敗后就開始跟牛打交道,我就是個‘牛倌’,割草、喂料、清棚、屠宰、招聘、跑外……一連串的環節我都經手過。”面對記者的詢問,他有問必答,無所諱言。淡定的神情、簡潔的話語,頗有企業家風范,令記者不禁為最初的唐突汗然。
創業之初“折戟沉沙”
1998年,高中畢業的李公威不甘心閑待在家無所作為,一心想著要憑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天地。盯著在廚師培訓班拿到的合格證發了一上午呆后,他決定開家飯店。那一年,他剛滿19歲。
“不行,開飯店哪有那么容易?年齡小、根基淺,你干不成!”家人兜頭一瓢冷水潑在他頭上。
面對資金短缺、家人反對的內外交困現狀,年輕氣盛的李公威固執著自己的選擇,開了一家中型飯店。短資金,他東跑西顛借錢,缺人手,他一人身兼廚師和服務員兩職。然而,畢竟涉世太淺,許多不利因素未及考慮周全,加上缺經驗、少資金,兩年后,飯店便不得不關張了。
“咳,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話還真沒說錯。”談起創業最初的慘痛經歷,李公威笑著搖了搖頭。“一個毛頭小伙,沒經驗、沒本錢,只憑一時頭腦發熱就去做自己根本不懂的行當,而且做事要從小做起,慢慢做好、做強、做大,剛起步就去盯著中型飯店,非栽跟頭不可!”經營飯店失敗后,李公威再次想起家人當初反對他開飯店時說的話,開始拈量起那番話的分量來。
跌倒爬起 捏一把沙
2001年,偶然的機會下,李公威開始接觸養牛的行當。“牛全身都是寶,利潤空間很大,而且,你對它好,它就會給你回報,跟牛打交道比起開飯店來踏實多了。”
“做小、做好、做強、做大”,失敗過一次的李公威默念著這句話,開始了他的“牛倌”生涯。起初,因為摸不準市場行情,對養牛也處于摸索經驗階段,他只在自家院內養了4頭牛。因為數量少,也為了省錢,割草、喂料、清理牛棚,他都是自己一個人干。半年后,賣掉4頭活牛的他賺了6000塊錢,繼續購回10頭小牛后還剩余1000余元。4頭、10頭、30頭,一步一步穩扎穩打的李公威開始體驗到慢慢擴張的成就感。2003年,他家的院內已經滿滿當當地擠了60頭牛。
“院內的空間畢竟有限,60頭牛別說轉身了,連睡覺都得‘輪休’。這頭牛先臥下了,旁邊的牛就只有站著的份了,休息不好自然長不了膘,即使不為賣錢,看著它們‘輪休’的慘相心里也不是滋味。”為了讓越養越多的牛有一個寬敞舒適的生長環境,2006年,李公威在村里建起4畝地大小的牛棚,蓋好后的牛棚最多時能容納200余頭牛。2007年,他的養牛規模又一次遇到了場地狹小的瓶頸,做了中長期規劃后,李公威投資200余萬元蓋了一座近30畝地的廠房,也就是現在公威肉牛有限公司所在地。截至2007年年底,廠房內擁有牛棚24間,貯青池4座,總容量達3000立方米,軋草機6臺,糖化飼料發生器一套,大小運輸車5輛,辦公室9間,庫房3間,固定員工20余人,牛棚內的存牛數量達到了近900頭。
“2007年時早已過了創業的艱難期,慢慢有了‘青云直上’的感覺。回憶起開飯店失敗的經歷,感觸很多。人這輩子就是個積累的過程,你總會有跌倒的時候,但即使跌倒了,再爬起來的時候你也要記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對我而言,這把沙子就是‘做小、做好、做強、做大’,一步一步來,積沙成塔。”
挺過難關 路越走越寬
2008年,全球范圍內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排山倒海般襲來,對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而言,這場危機最多只是一個趔趄,但對正漸入佳境的李公威來說,則不啻于一個結結實實的跟頭。
2007年,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絲毫沒有提防的李公威將他的養牛規模一擴再擴,賺得的錢幾乎分文未存,全部用于擴大再生產。2008年,金融危機的呼嘯而至,一度使李公威困坐愁城。
“當時公司的業務已經延伸到進出口這個環節,在那場金融風暴中,處于風口浪尖的進出口行業受到的沖擊是最直接也最嚴重的。以牛皮出口來說,2008年以前17塊錢1平方尺,2008年時就跌到5塊錢1平方尺了,落差太大。再加上牛肉的價錢也下跌不少,一頭牛要比之前少賺1500多塊錢。整個金融危機期間公司大概損失了150多萬。”
“牛的生長發育期可以長達8年,既然越賣越虧損,為什么不能干脆先別賣,就在牛棚里養著,等金融危機過去了再賣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公威苦笑著接過了話頭。“還真不想賣,明知道越賣虧損越大,還不能不賣。2007年的時候公司的牛存欄將近900頭,賺到的所有錢幾乎全部投入買了牛、蓋了廠房,流動資金很少。這么多牛每天光喂飼料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要開員工的工資,很多支出都要靠賣牛來解決。沒有金融危機的話,邊賣牛邊養牛,這是良性循環,金融危機來了以后,錢值錢但沒有錢,貨不值錢又不得不賣,掉進惡性循環里了。”
“那么困難的時候,誰也看不到金融危機的拐點和時間表,當時想過放棄嗎?比如另起爐灶重開張?”“沒有。經營飯店失敗了轉而養牛,既是不得已也被證明是明智之舉,從2001年到2008年,7年的發展證明這條路沒走錯,既然沒錯就不會輕易放棄。困難是各種各樣的,不是金融危機也可能是別的,當時就想著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2008年,將近而立之年的李公威已不復當年的愣頭兒青,相比那時的沖勁和勇氣而言,更多了幾分成熟和穩重。“成熟是人意識到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說不干就不干,我是沒負擔了,跟著我干的那些員工馬上就得失業,辛辛苦苦撐起來的攤子一遇到困難就撂了挑子,我真下不了這個決心。”為了分散經濟損失,擴大資金來源,金融危機的當口,李公威開始把手中的“雞蛋”分放在多個“籃子”里。2008年,他在家門口開了一家二層樓的公威飯店,店內不僅主營具備獨特手藝的牛肉鍋,同時還售賣經過加工后的優質生熟牛肉。為了闖牌子和擴大經營范圍,他同時又在臨汾開了家門市部,并從顧客的需求中看到了商機,于2008年下半年將村里4畝地的牛棚改為羊圈開始養羊,慢慢發展到羊存欄700余頭。
辦公室內光潔的墻壁上,“畜牧業轉型發展示范養殖企業”、“山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誠信企業”等牌匾靜靜地躺著,守著回憶,記著榮譽;院內的牛棚里,耳朵上打著耳標的牛愜意地甩著尾巴,行走在牛棚周邊的李公威則不時俯下身子察看著牛的神態。“牛的鼻鏡光滑濕潤,如果出現干燥,就表示快生病了。”如今,挺過金融危機的李公威眉頭舒展,“我的同齡人里也有事業成功的典范,相對于他們來說,我還談不上成功,只能算行走在創業路上。沒想過最終要做成多大的規模,但會一直做下去,市場的需求就是商機。”(記者 段碧蓉)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