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西瓜熱銷的大好時節,走在北王鄉的道路上處處可以看到瓜棚,還能看見大片的玉米。這就是浮山縣北王鄉農民充分挖掘利用土地、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廣泛推廣的“瓜糧間作”技術,即在玉米地里套種西瓜,或在棉花地里套種甜瓜。北王鄉崔村書記柏廷杰告訴筆者,“像張芳這樣的種植面積,在我們村還是比較小的,最多的種植戶能達到10畝左右。今年以來,農民嘗到了‘瓜糧間作’種植模式的甜頭,從今年開始全部運用這種模式進行西瓜種植,僅我們村今年種植面積就有上百畝。”通過實行這種立體種植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傳統的莊稼由一年一熟變為了一年兩熟兩收,使廣大農民的收入實現了翻倍增長,畝均增收達到千元以上,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近年來,浮山縣圍繞農業品牌化發展戰略,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逐漸改變了過去粗放式的種植模式,對有限的土地精耕細作,把西瓜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重要產業來培育。在實施瓜糧間作的過程中,他們通過科學種植調開西瓜和玉米不同生長期時間差,高矮作物生長所占用的空間差,使兩種作物互不影響,各自都有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和理想的收成。杜村黨支部書記王新算了一筆簡單的增收賬:“一畝地單種玉米,收入近1000元。但是在這一畝地里再種上西瓜,就又能生產西瓜2500公斤,收益就會高達3000元,純利潤可達2000多元,這種瓜糧間作的種植方式,使土地獲得了理想的綜合效益。”
同時,他們還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確保了農作物的收成和銷路,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由于經濟效益顯著,瓜糧間作面積全縣就達到了上萬畝,一戶農民每年最少也能增收近3000元,成為當地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