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文旅,何以“回家”?
尋根篇——最早的“山西”在臨汾
臨新聲
有道是,“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在中華文明史上,晉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來山西,就不能不講晉國;講晉國,就不能不提臨汾。讓我們繼續山西臨汾的“回家”之旅,一起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三晉的源頭、最早的“山西”,領略西周和春秋時期晉國600多年的風采。
一、晉國之始:一片樹葉上建起的諸侯國
《史記·晉世家》開篇便是一則童趣盎然的故事: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嬉戲,將一片桐葉剪成象征權力的玉器“圭”的形狀,戲言“以此封汝”。周公知道后,認為君無戲言,應言出必行。后來周公平定古唐國之亂,便將長大后的叔虞封于唐(今臨汾市翼城、曲沃、襄汾一帶),此時為公元前1033年。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晉者,進也,包含著努力進取之意,晉國的歷史序幕從此拉開。
位于曲沃、翼城交界的曲村-天馬遺址,則為這段歷史提供了實證?,F存于臨汾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叔虞方鼎”,碳14測定其鑄造年代為公元前1020-前980年。出土于第一代晉侯墓中的“晉侯鳥尊”,其蓋內銘文“晉侯”是燮父自稱,宣告著3000多年前改唐為晉的歷史;這件最能證明臨汾是三晉源頭的文物,卻被盜墓者用炸藥炸得粉身碎骨,文物專家修復它用了整整19年,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體為鳳鳥回眸形象,背部立一小鳥為蓋鈕,大鳥回首內卷,小鳥昂首外翻,鳥尊尾部是大象的形象,象鼻內卷上揚,充當鳳鳥的尾巴,構思奇特巧妙,造型生動傳神,裝飾精致豪華,代表了西周初期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1996年,曲村-天馬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又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依托該遺址興建的曲沃晉國博物館,集中展示了西周時期晉國9代晉侯和夫人墓葬以及出土的1.2萬余件珍貴文物,這也是全國唯一一處“晉文化”研究開發基地。
“桐葉封弟”表面上是美麗的傳說故事,實際上是周王朝用“血親勢力”打造的御敵屏障。周王朝征服古唐國之后,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軍事領袖保衛勝利成果,治理這方土地。叔虞是“根紅苗正”的嫡親血脈,許多典籍還記載他勇武異常、才華出眾,這才能在周王朝宗法制、分封制、任用賢人等制度設計中脫穎而出,成為核心諸侯國的不二人選。叔虞就封后,設置百官、勵精圖治,修繕都城、發展生產,讓經歷戰亂的唐國很快恢復了穩定,國力得到迅速發展。唐叔虞作為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二、晉國之強:春秋時期妥妥的“超級大國”
春秋諸國哪家強?晉國實力響當當!無論疆域、軍力,還是稱霸時長、文化影響力,晉國都當之無愧是春秋第一。
晉國強在疆域面積大。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其立國之初不過“河、汾之東,方百里”。隨著晉武公滅荀國、董國、賈國、楊國,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以及之后晉文公、晉景公等雄主的不斷對外擴張,晉國占據了山西全境、河南大部、河北大部、山東西部、陜西東部、內蒙古南部,成為了一個橫跨六省的“超級大國”,領土面積只有春秋后期的楚國能與之相提并論。但楚國當時大多數土地尚未開發,實際遠不如晉國。
晉國強在軍事力量強。鼎盛時期晉國人口超四百萬,占整個春秋時期人口的四分之一,常備兵力在15萬-20萬,設有車兵、步兵、弓箭手等多個兵種。春秋打仗一般為車戰,一輛戰車配備兩匹或四匹馬,三名甲士分別負責駕車、射箭和近戰,還要配備十到數十名步卒,這種基本作戰單位稱為“乘”,在戰場上具有強大的機動性和沖擊力。晉國最牛時戰車約5000乘,戰斗力極強,基本上吊打所有諸侯國。晉國曾兩線同時對秦楚開戰,且都未讓秦楚撈到便宜。曲沃晉國博物館展示的晉獻侯陪祀車馬坑,是迄今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大的車馬坑,比秦始皇兵馬俑還早600余年,而且是真車真馬。這一定程度印證了晉國軍力的強大。
晉國強在稱霸時間長。諸侯爭霸是春秋時期的重要主題,四大強國齊晉秦楚“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著各自的精彩。但強大如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都是曇花一現,他們的霸業只維持了一代人。反觀晉國,文公稱霸、襄公續霸、景公失霸復霸、悼公獨霸中原,稱霸時間持續一個半世紀。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認為,春秋五霸應“齊一而晉四”,即: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晉國存在之日,齊國、楚國被牢牢壓制,秦國東出毫無希望!
晉國強在文化影響深。晉文化以其開放、務實、求新的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關于晉事的篇幅就占到四分之一;第一部國別史《國語》中晉語將近全書的一半;《詩經》中與晉國相關的篇章不勝枚舉。晉國雅樂和禮儀是我國古代禮儀文化的代表之一。就連《漢語成語詞典》中也隱藏著晉文化的濃郁氣息: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假道伐虢、唇亡齒寒、楚才晉用、多難興邦、數典忘祖、董狐直筆、從善如流、表里山河、居安思危、馬首是瞻、掩耳盜鈴、外強中干……現收錄的5500多條成語,出自臨汾的有300多條,關聯成語更是多達1500條以上,臨汾曲沃被譽為“詩經故里”“中國成語典故之鄉”。
三、晉國之義:維護正統秩序的“中流砥柱”
晉國是最具大義的諸侯國,它與周王室血緣相連,拱衛王畿最近,還是唯一一個強大的姬姓諸侯國。血緣親、地緣近、能力強,自然要更多地承擔拱衛周王室的責任。事實上,晉國作為維護周王室的主要力量,也確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侯勤王、文公勤王。
晉文侯對周王室有“再造之功”。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獨寵褒姒,廢長立幼。廢太子的外公申國國君憤怒之下,引來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殺了周幽王,西周滅亡。晉文侯率軍平叛,趕走犬戎,擁立周幽王的弟弟為周攜王,立下大功。不過,另一些勢力擁立周幽王的廢太子為周平王,周王室出現“二王并立”局面。晉文侯經過權衡,改為支持周平王,并與一眾諸侯護衛周平王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再立勤王之功。二十年后,晉文侯出兵殺掉周攜王,穩定了東周局勢,再立大功。周平王將晉文侯比作西周初年的周公,并賦予他替天子征伐之權。在臨汾曲沃發掘出的晉文侯墓、晉文侯母親墓均是高規格墓葬,特別是晉文侯母親的陪葬品多達4200多件,其中玉器達800件——包括距當時已經過去二百多年的商朝的玉器,以及由204件珍貴玉器及瑪瑙組成的長1.58米的玉鏈等等。這應該是周王室對晉文侯的特殊嘉獎。
晉文公功在平定“王子帶之亂”。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異母弟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入王都,王子帶自立為王,迫使周襄王逃到鄭國邊境,號召諸侯派兵勤王。前635年,晉文公以周晉同源的名義,親自率軍護送周襄王回到王都,成功平息了內亂,恢復了周天子的權威,立下了“勤王攘夷”之功。此舉不僅展示了晉國的實力和忠誠,也提升了晉國在諸侯中的聲望。
晉國以其正統血脈,崇尚高德、忠于大義,尊王攘夷、號令諸侯,維護華夏正統秩序,始終是周王朝國家統一的堅定維護者和主要支撐者,為其后中國“大一統”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礎。
四、晉國之殤:大國解體源自“晉無公族”
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超級大國”晉國忽然解體,亡于內亂。晉國解體,根源在于“晉無公族”,意思是晉國缺少與國君同宗的貴族,導致大權旁落。為什么會這樣?就是“曲沃代翼”和“三軍六卿制”這兩件事鬧的。
“曲沃代翼”是晉國小宗武力取代大宗的典型事件。周朝宗法制規定,各諸侯國由嫡長子繼承國君,此為大宗;其他兒子、宗室子弟則可被分封到各地,另立小宗。小宗在自己封地內地位尊崇,但需對大宗俯首稱臣。在那位再造周王室的晉文侯去世后,他的兒子晉昭侯將自己的叔叔封到了比晉國首都翼城面積更大、地理位置更好的曲沃,史稱“曲沃桓叔”。桓叔一脈勢力膨脹,野心勃勃,不斷向晉君大宗發起挑戰,經過桓叔和兒子莊伯、孫子武公三代人長達67年的爭斗,最終小宗滅掉大宗,搶下了晉國正統的位置,這就是“曲沃代翼”。在這一過程中,曲沃一系先后殺死五位國君,驅逐一位國君,手段不可謂不血腥殘酷。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為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設計把所有的宗室子弟殺了個一干二凈,就是對自己的兒子,晉獻公也是或殺或逐,不惜自滅滿門以鞏固政權,獻公的兒子重耳——鼎鼎大名的晉文公就因此流亡在外19年。晉獻公這樣做確實防止了小宗篡位、保障了儲君繼位,但也造成了“晉無公族”的后果。其后的晉國國君繼續維持“晉無公族”制度,卻因缺乏制衡力量,一步步造成了卿大夫坐大的局面。
“三軍六卿制”是雄才大略的晉文公在“晉無公族,重用卿族”基礎上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就是把軍隊由其父晉獻公時的上下兩軍,擴充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一佐,稱為“六卿”?!叭娏渲啤笔且环N相對集權的、軍政合一的、高效的戰爭體制,它使執掌軍權和執掌政權的卿大夫互相制衡,讓晉國能始終保持對外強勢。在這一制度激勵下,大批賢能之士得到重用,幾個卿大夫家族能人輩出,晉國很快稱霸天下,卿族勢力也逐漸發展壯大,為晉國解體埋下了伏筆。出土于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侯馬晉國遺址的“侯馬盟書”,即晉國世卿趙簡子同卿大夫間多次舉行盟誓,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的約信文書,正是晉國晚期君弱臣強、卿大夫之間彼此爭權奪利的見證。
國恒以弱喪,而晉以強亡。晉國的興衰令人唏噓,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無情與輪回。讓我們繼續臨汾的“回家”之旅,奔赴“全球華人的老家”尋根認祖,一同感受洪洞大槐樹下的鄉愁。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