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焱
現在很多報社每年都會新進一批年輕記者,而他們中不少人原本學的都不是新聞專業,筆者認為,這些記者在新聞采訪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采訪前的策劃和準備
采訪前的策劃準備與新聞作品的質量、傳播力度、傳播效果息息相關。年輕記者在接到采訪任務時,應該首先要有相應的策劃和準備。在了解采訪對象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還要對事實的相關背景和相關政策有充分了解。之后,記者要對準備提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諸如提問用開放式還是閉合式?是正面提問還是側面提問?哪些問題先提哪些問題后提?這些都要在準備采訪前事先想明白。
此外,記者還要做好采訪的物資準備。記者應根據不同的采訪地區、采訪要求做不同的準備,除帶好足夠資金外,記者的證件要帶好,筆記本要便攜、夠用。采訪時用的筆很重要,最好多帶兩支備用筆。錄音筆和照相機要裝好電池,充好電。
采訪要深、廣、細
現實生活中的事實豐富多彩,常常富有戲劇性。記者只有經過高質量的采訪,抓好極強感染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抓到形象性很強的細節,才能夠吸引人打動人,才能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記者采訪的主要方式是訪問和現場觀察。訪問是記者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是記者與新聞事實的知情人用聊天的方式、交談的方式去獲取信息。作為一種職業,記者將會和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長,記者不可能對所有的專業都了如指掌,因此在采訪時,記者要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不管這些材料是不是當下有用,也不管這些材料以后能不能用,都要記錄下來,這樣在寫作時才不會因為有些問題沒有得到解答而再次打電話詢問,不僅浪費記者的時間,而且也會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
在訪問過程中,記者是主導者、發問者,主導著訪問的質量和進程。因此,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把問題提到點子上,所提的問題要清晰、簡潔,要具體,要有深度、廣度,提問的邏輯要清晰,層次要分明。這樣,采訪對象才能給記者提供豐富、富有邏輯性的材料。等到和采訪對象氣氛融洽、話題深入時,記者可以通過挖掘式提問,讓采訪對象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事實發生時的場景和細節。
記者必須深入現場,對新聞人物的相貌、動作和語言以及新聞事件的現場過程進行觀察,并捕捉現場的細節。新聞作品中的典型細節,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類細節就是典型的情節,典型的場景,典型的人物表情、人物動作、人物語言。記者把這些細節描繪出來,就會帶給讀者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讓人記憶深刻。
采訪記錄和材料的核實
新聞的真實性決定了采訪時準確記錄的必要性。2007年6月,從黑龍江省來伊寧縣投資辦企業的一位企業家向伊犁州效能辦投訴,他的工商照年檢竟用了100天,而實際上營業執照年檢應在7個工作日辦理完畢。筆者隨效能辦工作人員一起走訪了伊寧縣工商局和州工商局法規處,當時法律處的馬某不在,而筆者在現場又沒有做記錄,僅憑腦袋記著。下午筆者回報社寫作時,才發現腦袋記的東西并不完整,筆者也沒有經過核實,就把“工作人員馬某某”錯寫成了“專家馬某某”,這給了筆者一次深刻的教訓。
記者在采記時就要把重要的事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經過、情節、結果和具體數字記錄下來,內容一定要準確,不能有絲毫出入。另外,事實的背景和原因、采訪對象的觀點和看法、記者想到的內容、采訪對象提供的素材類事實和采訪對象的原話,這些都要記錄下來,不能等寫作時才靠腦袋回憶,這樣很容易造成新聞失實,產生假新聞。
為了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核實是采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事實要素、事實背景、相關的觀點、故事和引語等,都需要進行核實。另外,記者得到的第二手材料,甚至第三手材料,包括引用材料,一定要找權威部門、當事人進行核實,不能聽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要和了解這一事實的對方或第三方進行核實。 (作者系伊犁晚報社記者)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勵志類人物報道要素淺析
下一篇: 主題告訴讀者 意圖統領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