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祁欣 實習生 韓雪 張婧媛)饅頭是北方人餐桌上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道面食,在市場上了解到銷售的饅頭以軟面饅頭和手工硬面饅頭為主。隨著人們對饅頭口感的提升,硬面饅頭漸漸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而小小的饅頭卻成了劉引芳夫婦對自己中年生活的規劃。去年10月份劉引芳賣掉了經營多年的瓷磚門店.在一次串門時,頃刻間對饅頭產生了興趣。從此激發了她對蒸饅頭的熱情,起初蒸饅頭只是為滿足自家需求,而今卻演變成了她的工作,同時也以蒸饅頭作為自己今后的養老事業。
近日,記者來到大寧縣城劉引芳的饅頭作坊。
發面、和面、揉面、醒面、入鍋蒸饅頭是劉引芳每天蒸饅頭的畢竟程序。看似簡單的五個步驟,卻讓女士經歷了漫長的學習過程。開始劉引芳蒸饅頭時常常是忙得措手不及,不是發面用多了就是饅頭的分量不足導致其大小不一。
曾從事瓷磚生意的劉引芳便開始用計量的方式蒸饅頭,準確記錄每一次蒸饅頭用水用面具體分量和實際饅頭的外形及口感。發面、和面都是按比例的用面用水,醒面時保證其的溫度和時間,如果超了時間饅頭就走樣了。
劉引芳告訴記者:蒸饅頭用數字化還是以前做瓷磚生意學的。水與面的精準比對才能蒸出大小一致的饅頭。就饅頭的成型而言,每個面團都精準過秤不差一分一毫,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5度-30度以內,經過半小時的醒面,蒸出的饅頭大小基本一致”。
現在劉引芳夫婦每天至少賣出500個硬面饅頭,逢年過節顧客還得提前預定,她蒸的饅頭深受街坊四鄰的喜愛,鄰居李女士說道:自從芳子家開了饅頭店,我家就不再蒸饅頭了,她蒸的饅頭有家的味道。”
目前,劉引芳已將總結的蒸饅頭方法記錄成冊準備在臨汾市發展專營店。
談到劉引芳為什么會將蒸饅頭和養老聯系在一起?人到中年,已厭煩了在生意場上的拼斗。現在每月蒸出的饅頭收益最少也有4000元。還有一年我就50歲了,在蒸饅頭上我享受到了精確計量的樂趣,同時消耗的體力又不多。看著饅頭店的生意節節高升,我計劃在11月份組織村里的婦女一起學習蒸饅頭。
用蒸饅頭的收益來養老是沒問題的。既活動身體又有收益,這樣安排自己的生活很是充實。”劉引芳說道。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