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遺體的人是高尚的,是為社會做出的最后貢獻,但是仍不能被大眾所接受。七旬老人陳鋒(化名)最近就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陳鋒今年75歲,從外地來臨汾已40多年。20年前老伴去世后,陳鋒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因為家境貧寒,他只能讓兒子給別人做了上門女婿,平時靠撿破爛維持生計。
“兒子雖然生活條件也不好,但卻很孝順,他經常給我買一些生活用品,還不時地給我生活費。他多次提出讓我和他們一起生活,這樣方便照顧我,可我怕住在一起由于生活習慣不同等原因,影響兒子及家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就沒有同意,何況現在我還有生存能力。”陳鋒覺得那樣做會拖累兒子,不想給兒子增加負擔。
捐贈遺體也是陳鋒從電視中無意看到的。以前我跟平常人的想法一樣,人死后入土為安。前段時間,我在電視上看到一條捐贈遺體的新聞后才知道,遺體可以捐贈出來作為醫學解剖研究所用。”陳鋒說,原來人死后還能有所作為,還能為社會做點貢獻,因此我受到了很大啟發。”
當陳鋒得知越來越多的人拋棄陳舊觀念,而選擇捐獻遺體奉獻社會時,他堅定了捐獻遺體的決心:“我這樣做既不拖累兒子,還能為社會做點貢獻,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對于捐獻遺體,陳鋒的兒子表示堅決反對。“雖然兒子反對此事,但我開導他說,這是件好事,我這樣做對你沒有一點不好的影響,你應該感到光榮。我相信兒子會同意的。”陳鋒說,對于捐獻遺體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但是路是人走出來的,總要有人走出第一步。
“我捐獻遺體的想法是干干凈凈的,沒有一點雜念,但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做,所以來尋求幫助,提前準備。”老人希望在本報的幫助下,完成他人生最后的心愿。
本報將繼續關注此事。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