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再次引發人們對中國大學教育的種種質疑和問責。其實,一些人心中所希冀的優質大學教育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教育,好像接受大學教育就等同于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優厚物質待遇的職業。實際上,大學內在的本質決定了大學教育不是職業訓練,也不是職業培訓基地。大學提供典型的通才教育,是培養人成為文明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以及可持續發展職業生涯的基礎性能力。
公民素養大體通過獲取兩大類基本知識而生成:一是解決物質世界問題的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科學與技術知識,形成“做事”的素養;二是解決精神世界領域問題以及人類社會組織的知識,主要包括道德、價值觀、信念、各種社會慣例和規則等方面知識,形成“做人”的素養。這兩類知識和素養關聯互動,不過具體到某個個體身上,可能某方面特別突出,形成“關聯互動,單科優勢”特色,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綜合性基礎上的“專業化”。
從筆者調研企業用人的要求來看,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具體包括六方面的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對行業的興趣、專業知識、經驗、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企業認為大學生所學的具體專業知識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學習能力和行業興趣至關重要。只要具備二者,大學生就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行業技能,而成長為實質意義上的人才。
對大學教育而言,專業已經是相對較窄的領域,但是具體到社會需要的某一具體行業,專業卻又是相當寬泛的概念,所謂“專業對口”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所以企業家特別注重大學生持續的學習能力甚于專業知識基礎,而經驗則必須通過親身實踐逐步累積,別無他法。學習能力是基于通才教育前提下的專業教育而形成。大學生在大學接受的這種相對寬泛的專業教育,為提升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或企業的產業升級以及技術革新提供較為寬泛的專業理論知識背景。現代企業不再是簡單的產品加工,如果缺乏寬泛專業理論背景人才的支撐,企業將最終失去核心競爭力而不可能長遠發展。行業針對性較強的職業教育訓練出來的技校生,在快速變化的市場背景中因只掌握局部的知識與技能,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與專業背景,只能作為解決局部問題的技術操作工,難以承擔企業規劃、管理、發展以及創新的重任。
除行業實踐經驗外,企業所需要的其他能力與素養恰恰都是通過完整系統的大學通才教育來養成。通才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溝通思想的能力、能作明確判斷的能力、能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通才教育的課程包括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三大領域的綜合。大學教育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不可能等同于職業教育,將大學教育視為職業教育是模糊大學與職業學校的本質區別(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培訓短期的技術熟練工)。大學與職業學校同屬于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但是二者培養人才的目標、質量規格、課程設置、師資要求、教育模式等方面大相徑庭。
大學提供通才教育,不是說大學就可以固守“象牙塔”而置社會需求于不顧。大學如何處理現實的社會需要和大學自身使命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但是,任何大學改革都不可能將豐富完整的大學通才教育狹窄為職業訓練或就業培訓,決定大學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只可能是大學自身內在的質的規定性。換言之,是現代大學引領社會發展,而不是由現實的社會需求引領大學改革。(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代言青春美 方為真狀元
下一篇: 大學生技校“回爐”是誰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