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汛期的一場暴雨,橫水村后山近乎光禿的山嶺上出現了一條上百米的裂縫,全村人驚慌失措,冒雨連夜緊急撤離……
今年夏季,特大暴雨再次光顧,橫水村的農民沒有半點慌亂,他們不再擔心山洪暴發、泥石流。
不擔心是因為心中有數:橫水村的后山方圓十里的山嶺,早已種上了竹子、灌木、松樹等根系發達的水源林,不管暴雨多大,山上的“綠色水庫”都有庫容吞納,別說山體滑坡,就是水土流失也很難發生。
橫水村在廣西中部的石山地區,由于特殊的地質狀況,一直是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以往汛期常有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給農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對農村地質災害的治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然而,一些地方舊的治理工程尚未完成,新的崩塌和滑坡又發生了,陷入了“災害—治理—再災害—再治理”的怪圈。
通過橫水村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問題出在對“病因”的診斷和治療的“藥方”上。
過去一直把南方石山地區的地質災害作為一個純粹的地質災害問題來對待,忽略了在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改變后,石山地區的地質災害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地質現象,而是受整個生態系統影響和作用的動態持續過程,是地質生態失衡的一種表現。
病因不準病難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模式雖然也可以取得一些短期的、局部的效益,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曠日持久的石山地區地質災害問題,只能被動地窮于應付,被地質災害牽著鼻子走。
地質災害的“病根子”是失衡了的生態環境,將地質災害納入生態學的視角加以認識,把對地質災害的治理轉化為生態環境的修復,就會從根上實現石山地區生態環境的長治久安。
恢復石山地區原始生態鏈是不可或缺的一味“主藥”。從源頭上保護森林“蓄水庫”和保護山地地質生態源,事關農民身家性命。封山育林,扼制亂砍盜伐;嚴格制止天然林的采伐,確保天然林自然演替;注重闊葉林、針葉林、喬木、灌木等物種的種植搭配,確保山地森林生態鏈的恢復;禁止在山坡地開荒,嚴格控制“林改耕”。只要對癥下藥,“病”就不難醫。
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一味“特藥”。誰使用了資源,就要從所得到的利益中拿出一定份額作補償。天然林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要制定完善的補償辦法,讓保護者從生態環境的修復中受益。
治理地質災害用“生態藥方”,是一次思路的革命和治理模式的轉變,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會“藥”到“病”除。(人民日報 楊力行)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對待“老賴”, 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靈嗎
下一篇: 擴大內需要做到“三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