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廣東惠州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舉行節后首場招聘會,140家用人單位進場招聘,提供4000多個就業崗位,1500多名求職者進場競聘崗位,最后900多人與企業達成用工意向。招聘會上中低層崗位招工比較容易,這類求職者也比較多,而普工和高技術人才最難招到,一些企業稱出現缺工現象。
長期以來,一直在國內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意識中的國人,面對現在冷不丁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多少有讓人喜憂參半的感覺。喜的是,“民工荒”的出現,多少能夠迫使雇主提高民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從而有助于促進社會公正;憂的是,提高民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必然會導致產品的成本上升,從而使國內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的優勢,將會造成吸引外資能力的下降,從而失去經濟進一步發展和崛起的機會。
事實上,所謂“民工荒”并不準確。一味炒作“民工荒”,不僅是對公眾的一種誤導,更對改善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勞動待遇不利。不可否認,以往政府出臺的有關保護民工權益,提高農民工待遇的政策,都會面臨著國內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和與之相適應的“比較優勢”這兩個瓶頸的制約。現在,幾乎每個城市都出臺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但似乎都面臨著難以貫徹執行的尷尬,尤其是對于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的農民來說,因為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低端勞動力市場近乎于“無限供給”,供遠遠大于求的就業形勢,使得身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的工資根本提不起價來。
從“民工潮”到“民工荒”折射出國內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但目前“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出現的“缺工”和“招工難”,并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勞動力供求關系出現逆變,更不能用“民工荒”來以偏概全。從深層次來說,沿海發達地區出現的所謂“民工荒”,只是局部的結構性缺工。只要政府主管部門在信息導向上適當作出一些調整,或者是雇主在待遇上稍微作出一些提高,“招工難”問題應該不難解決。
盡管沿海發達地區出現的“民工荒”是短暫的、局部的,但卻能表明目前勞動力供給市場“供大于求”的現狀正在改觀,農民工對于低薪的承受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提高農民工工資福利待遇,改善勞動條件,不僅是社會輿論道義的訴求,也是企業經營者必須考慮的市場因素。但農民進城務工遠還沒有到待價而沽的時候,相反,倒給農村勞動力輸出提出新的難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于勞動力的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那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空有一身力氣的農民工,是難以勝任新崗位的要求的。因此如何滿足企業對技術“藍領”日益增長的需求與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專業技能不足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輸出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企業生存、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苛求用人企業在招工中降格,也不能總是希望用人單位來承擔員工的培訓職責,這就要求農民工輸出和輸入地政府,能像培訓城市產業工人那樣,積極擔負起培訓進城務工人員就業技能的重任。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來說,局部、暫時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并不能增加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與雇主“討價還價”的籌碼。要徹底改變進城務工農民的生存狀況,還需要政府予以農民工的市民待遇,切實解決他們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現實問題,為進城農民工提供賴以生存的就業崗位。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新一波的“民工潮”還會接踵而來,輕言“民工荒”尚為時過早。(農民日報 吳學安)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鄉鎮改革必重職能轉變
下一篇: 公積金貸款難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