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怨干部”,怨上級、怨下屬、怨同事、怨前任,是怨人。還有一些領導干部,對人不批評、不指責,可謂“老好人”。但一旦出現問題、面對矛盾,卻仍然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怨這怨那。他們的心態,也可總結為“四怨”。
一為怨條件。怨物質條件不好,永遠缺乏資金、永遠人手不足、永遠資源有限。怨精神條件糟糕,沒有待遇、不給提拔、缺少激勵。對條件的要求可以無限上升,一旦有了失誤,再好的條件,都說是條件還不夠好?!皸l件” 是個筐,失誤都往里裝。
二為怨環境。你我都沒問題,環境才是“不可抗力”。不發展是“環境缺乏”,發展慢是“環境惡劣”,發展由快轉慢則是“環境變化”。環境造成決策錯誤,環境造成執行不力,甚至是環境造成貪污腐敗,環境造成違法亂紀。
三為怨制度。一出問題,就往“制度”上推,動輒說“制度不科學”、“體制有缺陷”。有漏洞就說“機制不健全”,有失誤就怨“體制有弊端”。失誤的原因被擴大、扯遠,貌似透徹、犀利,實則空洞、無效,“具體變一般,責任全無關”。
四為怨文化。一個單位、一段時間的工作出了問題,抱怨是幾千年的“文化”拖了后腿。工作沒開展,是因“地方文化”;政策沒落實,是因“書齋文化”。遠的怪“傳統文化”,近的怪“官場文化”。文化“千變萬化”,板子最好打。無關具體人、具體事,板子打文化,誰都不尷尬。
這“四怨”,發作起來,似乎都是高屋建瓴、頭頭是道,讓人覺得“是那么回事”。實際上,與埋怨具體的人和事相比,癥狀不同,癥結一樣。同樣是逃避責任,同樣是缺少能力,同樣會使得工作無法開展、問題無法解決。
怨這怨那,都是借口??傆兄贫纫幏叮傆袟l件、環境甚至文化的束縛。而且,自己也是環境、文化的一部分,作繭自縛,當然放不開手、邁不開步,甚至會助長弊端,讓環境更艱苦、“文化”更惡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薄拌F人”王進喜的豪言,是對外在條件、環境的“蔑視”,當成為每個抱怨者的強心針。
怨這怨那,也該怨怨自己。抱怨者,歸咎問題于外,忽視了自己的“能量”,看輕了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工作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自己。出了問題、有了困難,應該反躬自“怨”:為什么不能突破傳統?為什么不能大膽創新?把埋怨“改造”成自我批評,或許能踏上進步的階梯。
怨這怨那,是“失敗者心態”。消極抱怨的想法讓人無法直面困難、正視矛盾。實際上,抱怨者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問題、找到了部分矛盾,只是沒能從內、從己的角度來認識。轉變心態,認真應對抱怨中發現的矛盾和問題,找出更全面、更本質的因素,勇敢地負責,大膽地行動,才能化危為機,干好工作。
抱怨不可有,批評則不可無。有了失誤,要厘清責任、積極應對,而不是怨天尤人、文過飾非。不講怪話講實話,不找借口找原因,告別牢騷,消弭怨氣,才是領導干部應有的態度。(人民日報 張鐵)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眾多民生政策出臺呼應民眾吁求
下一篇: 會風也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