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會上, 一位名叫王爭艷的社區醫生受到廣泛關 注。她25年堅守在基層崗位,多年來堅 持給病人開“小處方”,這在“看病貴”成 為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的今天,無疑具有“提神醒腦”的意義。
王爭艷的“小處方”反映的是崇高的職業精神。醫者之仁,不僅在于盡心竭力救死扶傷,而且在于對患者一視同仁,讓病人花最少的錢看好病。看病貴”現象嚴重,暴露的是一些醫療機構和醫生不是以人為本,為患者著想,弘揚醫務工作者的大愛精神,而是追求經濟收益,其職業道德與王爭艷相比可謂高下立判。
王爭艷的“小處方”說明了基層成材的大道理。從同濟醫科大學畢業的王爭艷,在基層醫院默默耕耘25年,多年堅持開“小處方”傳為佳話,這對眼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有益啟示。大機關、大單位固然條件好,但真正能夠鍛煉人才的地方,是像王爭艷工作的社區醫院那樣的基層崗位。基層有火熱的生活,基層有群眾的需要。只要有一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紅心,有一身過硬本領,像王爭艷一樣立足基層,何愁不能有大作為?王爭艷的事跡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藍本,讓人們看到了醫療服務行業糾偏的希望。同樣道理,其他行業以王爭艷為榜樣,妥善處理工作生活中“大”與“小”的關系,悉心維護群眾利益,社會就一定會更加和諧,更快進步。(新華社記者 李代祥)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讓群眾更好地享受醫改新成果
下一篇: 把務虛會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