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各界都提倡以一種更文明的方式來祭奠先人。例如很多的墓園都有鮮花出售,祭奠的方式主要是用鮮花。又比如說前國家主席李先念就提倡樹葬,他的骨灰埋在一棵樹下,后代看到了郁郁蔥蔥的大樹就會想到自己的先輩。黑龍江有些地方,特別是農場,每到清明節的時候大家拎著鐵鍬,到山上在已故親人的墓地旁邊植樹,用這種植樹的行為美化環境、祭奠先人。
然而,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感到“變味”的掃墓。例如有人花錢雇人去祭奠,其理由是清明節沒有空閑回到老家,沒有辦法去墓地,只能求他人代勞。對此,有人表示理解,認為這樣掃墓總比不掃墓的強,也算盡點孝心。然而筆者以為,此種做法實在是有違清明節的初衷。清明節的本質是對先人的懷念,掃墓只是一種形式,如果不能親自到墓前祭拜,也可以在心里祭奠,表達哀思。很難想象,祭拜別人的祖先,內心會有什么感覺?掃墓,是對先人的緬懷和哀思,這是個感情問題,是用錢買不到的。
再比如網上祭掃活動,有人稱其是傳統節日與時代潮流及現代元素相結合的新形式。如果清明節你沒有辦法去墓地,可以在網絡上建一個墓園寄托哀思,與逝者進行心靈與精神的交流。
此種做法恰當否?筆者以為,與其在虛擬的網絡里祭奠,還不如在生活里真實的祭奠,例如可以在親人的遺像前表達哀思,表示繼承先人的遺志,去用更好的學習和工作回報社會,這才是真正的祭奠。
其實,形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祭奠中認知傳統文化,明白人生的意義,進而迸發出珍惜生命、造福人類的信心和力量。
郭璞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非法駕校招生黑手伸入高校
下一篇: 土葬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