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喻老》中有一則寓言:神醫扁鵲見蔡桓公說:您的皮膚紋理有點小病,不及時治療恐怕要加重。”只見蔡桓公不屑一顧地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夸耀自己的本事”。后來,扁鵲忠告道:你的病已到肌肉里”。蔡桓公不以為然。十日后,扁鵲又忠告:你的病進入腸胃。”蔡桓公聞言反而不悅。不久扁鵲出走到秦國,蔡桓公遂死,這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諱疾忌醫”的歷史典故。
桓公已去,而留給世人“諱疾忌醫”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由此,筆者聯想到個別單位或個人在安全生產上,也存在盲目自信和麻木僥幸的“諱疾忌醫”現象。事實上,在生產中出現了安全隱患,就像一個人得了疾病一樣,應當及時治療,防患于未然,確保安全。可是有少數管理人員卻恰恰與之相反,在安全管理上就向蔡桓公一樣,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怕別人挑毛病、找問題、提意見,當領導和安監人員指出管理上的漏洞,查出安全隱患以后,認為沒事找事,或小題大作,雖然責令讓其整改,卻是躲躲閃閃、敷衍搪塞,還背后說別人不懂管理,不懂生產,只知道吹毛求疵。試問:這種回避矛盾,掩飾問題,自以為是,不愿接受批評,改正缺差的做法,不正是“諱疾忌醫”的真實寫照么?
眾所周知:有病不治的結果,會讓小病變為大病,以至于不治身亡。而安全隱患不除的結果,會讓小隱患變成大隱患,最終釀成安全事故。縱觀現實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隱患排查不認真,隱患整改不徹底造成的。隱患已經存在,不及時整改,這是隱患中的隱患,是威脅安全的定時“炸彈”,不能不令人擔憂。由于少數管理人員“諱疾忌醫”,對有關部門提出的問題,查出的隱患,不僅不屑一顧,漠然視之,而且剛愎自用的認為,拖著不整改,不照樣沒出事嗎!這是典型的盲目自信和僥幸心理在作祟。事故的教訓告誡我們:只要存在隱患,出現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則是偶然的,對一條隱患的放縱,就是對重大事故的縱容,這絕非危言聳聽。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安全生產中,我們要牢牢汲取“諱疾忌醫”的教訓,決不能效仿剛愎自用諱疾忌醫的“蔡桓公”,對安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即要敢于認賬,不怕揭短,直面問題,又要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安全問題,端正管理態度,及時整治隱患,強化超前防范,把“小病小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這才是安全生產的明智之舉。(張春云)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寫作業,咋就逼三女生跳樓
下一篇: 改進獻血制度 破解“血荒”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