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四川調研時強調,考察干部的才,要注重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防止簡單地把經濟總量、發展速度等作為評價干部政績的主要依據,真正把那些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社會和諧上思路好、能力強、實績突出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
衡量干部政績,選拔任用干部,不能眼盯“數字”下定論,而在觀念轉變、工作科學、發展成效上找“真績”,筆者深感,這不僅抓住了考察干部的重點和關鍵,而且回應了“要用就用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辦真事的干部”的民聲民意。由此聯想到,現實工作中,有些領導和機關干部卻患上了一種久治難愈的“數字癖”:不管什么事情、何種工作,都喜歡用“數字”來說明,拿“數字”撐門面,總是在“會議開了多少次”、文電發了多少份”、制度定了多少條”、問卷印了多少張”等上面轉圈圈,似乎沒有“數字”的韻色,工作成績就沒有講到位,個人政績就難以顯出來。還有的領導和機關干部為了索要“數字”,不管基層忙于何事、忙到何種程度,都一股腦地向下交任務、壓擔子,而且一要就是一大串,與“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擔負“數字任務”的一些基層干部,不去落實吧,這是上級和領導交辦的事情;去落實吧,眼下卻有需要忙活的其他工作。于是,有的只好變著法子去“湊合”數字、挖掘”數字,甚至編造數字,實難保證“數字”本身的含金量。
誠然,透過串串“數字”反映落實工作的具體情況,無可厚非;領導急于掌握工作情況而讓部屬了解整理一些“數字”,也不為過;有時為了衡量某項工作的成績,組織相關人員去統計一些“數字”,也是必要的。但是,一旦養成僅靠“數字”了解基層建設情況,只用“數字”代替貫徹落實成效的嗜好,不僅不能真正掌握工作和任務落實的真相,而且也很容易助長形式主義和虛假之風。
醫治“數字癖”,關鍵是盯著“三治”強作風。一要治“腦”。要不斷加強關于領導機關干部作風建設系列理論、指示的灌輸,牢固確立靠扎扎實實的具體行動來反映工作、顯現政績的思路,剔除用“數字”裝潢門面、糊弄上級的思想,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如何帶領部屬和指導基層抓落實、增效益、求發展上;二要治“腿”。腿腳懶惰,是阻礙工作出質量、增效益的大敵。不管是領導還是機關干部,都應該放下架子“拖鞋下田”,常到一線看“活景”、觀“實像”,防止和克服靠電話遙控、道聽途說去獲取信息的思想和行為。尤其作為領導干部,應該說本身的各方面素質就強于部屬,不要動不動就讓部署和基層“幫忙”,要善于寫出“自己的稿子”,讓部屬多騰出些時間去干自己的本職工作,去抓黨委、政府的決策意圖、指示要求的一線落實,使他們多親自組織一些活動,多親自參與一些工作,多了解一些真情,切實使其成為黨委政府領導的得力助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勤務員”。(秦繼成)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