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于月初高調入法,一時間,許多忙于打拼的年輕人被迫陷入“違法”窘境。于是,一種叫做“代看望老人”的網售業務應運而生,根據媒體報道也確實有訂單生意達成。不過,親情一旦被商品化總難免會引來爭議。
用金錢作為酬勞提供情感服務,代看望老人”讓我很自然地想起趙本山和宋丹丹在2000年春晚的小品《鐘點工》。當我們在記住一連串的經典臺詞之余,空巢老人”現象引起思考才是小品的本意。時隔十余年,中國正在步入“深度老齡化”。早先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60歲以上老年人1.69億,占總人口比例為12.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0%,到2050年將達到31%。“421”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現,使贍養老人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可以預見,空巢老人”的比例將逐步擴大(目前“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達30%以上,個別大中城市甚至已超過50%)。
從立法角度而言,常回家看看”入法意在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特別是這些“空巢老人”的權益。但是,難以得到緩釋的生存壓力、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由“深度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并不能短時期內改變。表面上看,這些都為“代看望老人”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然而,代看望老人”更多充當的是炒作噱頭。親情具有非商品的屬性,這是“代看望老人”網售業務的天生缺陷。與《鐘點工》里“再嘮十塊錢兒的”情節類似,金錢本身并不是解決老人孤寂的最大難題,它的多寡始終替代不了以血緣關系牽系的親情,志愿者噓寒問暖、商品性的代孝服務,陌生人的關懷或許可以帶來一時心理上的慰藉,卻離老人對親情的訴求相去甚遠。正如再高檔的禮品也不及晚輩的一聲問候,老人對子女的掛念,以及渴望得到情感回饋是本性使然。
花錢找人“代行孝心”,與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相左,必然會為社會主流所不待見。更何況“常回家看看”等法律條款本身彈性很大,身為兒女被迫“違法”的幾率將持續居高,而違法成本又微乎其微?即便“代看望老人”業務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市場,身為兒女的也須明白這并不是盡孝的全部,與其花錢購買親情服務,不如時常打個電話問候一聲,不如推掉無聊的應酬,抽出時間,盡可能地回家陪陪父母。孫宗林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