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緊扣文化惠民工作主線,積極探索、主動作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送文化下鄉活動,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可以說,“文化下鄉”已成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種有效方式。
可是,眾所周知,送文化下鄉是受時間、人員、經濟條件限制的,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送”只是一種導向,是促進農村科學文化建設的好形式之一。而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從根本上消除農民文化生活的貧乏,還須把文化留下,扎根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
如何讓送下鄉的文化“留鄉”且能長久留香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在內容上精心選材,剔除那些風俗、儀式、藝術樣式中不健康的東西,把蘊含著新內容的文化信息注入其中,這才是“文化”下鄉的源頭和活水。
同時,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使“硬件”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根據農村特點來營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企業文化室,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健康文化項目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為農民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樣才能讓文化在農村“細水長流”。
此外,要加大對農民文化隊伍的培訓力度,激發農民自主熱情,壯大文藝骨干隊伍。通過開展培訓班、文藝比賽等形式,對農村中的文藝愛好者進行組織、引導和培養,使他們成為農村文化骨干,成為農村文化燎原的火種。積極鼓勵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農民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幫助結合起來,讓先進文化在農村扎根、生長。
(蔡永慶)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城市公共文明 僅靠道德自律遠遠不夠
下一篇: 讓科學規劃引領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