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市委五屆八次全會聚焦建設美麗臨汾,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系統改革部署之一,對新時代新征程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全市上下要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深學細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健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著力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落實落地,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狠抓“三大板塊”生產力布局調整、落后企業關停、工業企業“創A退D”行動等工作,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有序實施碳達峰臨汾行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市生態環境脆弱敏感,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仍然是全市最重要、最緊迫、最繁重的任務之一。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落實生態文明基礎制度,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落實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管理制度;完善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創新生態綜合治理和保護修復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完善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落實國家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完善推進美麗臨汾建設工作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生態環境治理需要以系統思維考量、以整體觀念推進。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和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長效機制;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統籌推進“兩山六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堅持“四水四定”,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完善“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實施機制,健全多元化投融資和要素保障機制;完善汾河谷地聯防聯控機制,探索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推進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落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逐步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落實環境保護稅等綠色稅收制度;完善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機制,推進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和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建設;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探索協同推進機制;制定“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和碳達峰行動方案,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完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促進機制,推動零碳、低碳、負碳等新興業態發展;建立推進碳交易和林業碳匯開發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市級碳排放大數據平臺,讓綠色成為臨汾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五屆八次全會精神上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美麗臨汾,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