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段新聞,我覺得相關部門對假冒藥品進行查處是大快人心的。但是,這起假藥事件帶給人們太多的驚詫。雖然假藥事件的來龍去脈仍在調查中,但讓人不得不發出質問:為什么假藥竟能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下而毫無察覺?難道因為假冒藥品是經義診渠道流入患者手中的,就能對其藥品疏于監管?只能說,這是相關藥監部門疏于職責,放縱了對藥品的監督,直到給無辜的病患者造成身心傷害后,這個禍根才最終顯露出來。
眾所周知,藥品是人類防病治病、保護健康的特殊商品,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可謂人命關天。保證市場上流通的藥品質量是藥品監管部門的職責。現在的問題似乎是,公民的肚子成了假藥安檢器。什么藥出了毛病,首先都是患者的身體起了反應,公民似乎成了信號燈。雖然假藥事件發生后,各級藥監部門行動迅速,查禁措施得力,但是,如果監管部門缺乏事前防范,總是在無辜的患者付出生命代價后才突擊行動,國家設置并由財政供養的藥監部門存在的價值何在?藥監部門作為藥品質量和安全的擔保者,如果在平時不能盡職盡責,就可能使更多的患者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
要避免假藥事件的重演,保證患者放心、安全用藥,關鍵是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監管體制,各級藥品監管機構必須主動履行法定職責。有效的監管離不開嚴厲的問責。如果對玩忽職守的監管人員沒有足夠嚴厲的處罰,就會助長藥品市場的混亂。我們期待有關部門對此案深入調查,查清監管環節中相關人員的責任,并給予相應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公眾對藥品監管的信任度,維護藥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才能使個別混跡于羊群的惡狼無從安身立足。(邊建軍)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德國財長看彩票與中國總理問股票
下一篇: 應對危機歸根結底要靠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