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留鄉農民工增多,大量初中、高中畢業生返回農村,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貴州及時調整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做法,增強了農村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既能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又能增加農民收入,緩解就業壓力,一舉多得。
近年來,我國多渠道、多部門、多方式對大量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但記者在基層了解到,受培訓經費、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部門資源不能整合等因素影響,培訓大多流于形式,農民并不能真正學到一技之長。所以,盡管這些培訓都不需要農民掏錢,但他們對此類培訓并不感興趣,主動參加的人很少,國家投入并未達到預期目的。
貴州一些長期從事培訓工作的基層干部認為,這兩類培訓為期3個月,對具有一定知識的學生來說,能夠很快學到一門技能。而以返鄉農民工為主的產業技能培訓,則結合當地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采取面上傳授技術、示范點上學習實踐的方式進行,對于長期外出務工不熟悉農業生產的返鄉農民工來說,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提高勞動力技能,就是提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在發達地區企業實現新一輪轉型升級后,這些具有勞動技能的勞動力實現就業的可能性極大提高。而返鄉農民工有了技術支撐,再加上各地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就地實現創業、轉產就業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增強。
培訓是勞動力實現創業、就業、再就業的基礎。在當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需轉變思路,不斷探索新途徑,增強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針對性,切實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做好做實,提升勞務輸出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農村發展。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社保法草案"不該留著一條不公的"尾巴"
下一篇: 研究貪官年齡不如強化權力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