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慎終追遠之際,除了以鮮花香燭寄托哀思,我們還應用什么來祭奠震災中逝去的生靈?地震之后,溫總理曾說“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誠哉斯言!只有進步才能補償災難造成的難以磨滅的傷害,只有在血淚反思后的制度性進步,哪怕是亡羊補牢式的補救,才是絕佳的祭奠。具體到對那些在地震中遇難、至今尚人數不明的學生群體而言,確保校舍安全,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若泉下有知,不知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會否展顏:日前,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正式啟動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從今年起,用三年時間,對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洪澇災害易發地區、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各類城鄉中小學存在安全隱患的校舍進行抗震加固、遷移避險,確保將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當然,這也是政府在補償歷史欠賬。面對“豆腐渣”校舍的質疑,卸責式的回答顯然不能讓輿論釋然。所幸,現在終于等到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啟動的時刻了。
我們須以承擔的勇氣,來反思和銘記災難。比如學習鄰邦:日本防震的一個基本原則,別的房子可以倒,但學校的房子不能倒,“學校是第一避難所”。若對照這一要求,我們的校舍顯然差距明顯。
這個清明節,幸存者跪地而泣,北川中學遺址前,裊裊于廢墟之上的香火,如人們內心的創傷,不絕如縷。
但除了這個節點,我們更應在每一天以制度力量,告慰逝者的靈魂。
具體到校舍安全工程,防災避險、抗震加固、綜合防災”等標準,能否被不折不扣地踐行;省級統籌的資金安排,中央的財政補助,能否在公正透明的環境中運行;如何引入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監督;這些點滴細節,都檢驗著我們反思的力度。更決定了在下一次地質災難發生之前,人力所能控制的防范減災措施已臻極致。否則,我們將再次目睹,某些因人禍因素而放大了災情的所謂的“純天災”的悲慘絕倫。
狄蘭·托馬斯在《拒絕哀悼死于倫敦大火中的孩子》道出震撼人心的一句常識:第一次死亡之后,再也沒有另一次死亡。”這句話讓人痛徹心扉,這也警示我們反思范圍還可擴大:如果沒有地震,地震帶上聳立的中小學是否都是“堅如磐石”的“第一避難所”?沒有地質災害,那些需要幫助的學校危房下的孩子,能得到及時救助嗎?還有哪些地方處在危險中,還有哪些人急需援手?常規化制度性救濟力量能否及時抵達,趁他們還活著!這個清明節,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臨汾日報 李曉亮)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