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黃冠)“抄襲”事件一樁又一樁,大同小異。輿論翻來復去,百姓也已“審丑疲勞”。在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涉嫌“抄襲”事件中,一大“亮點”是陸杰榮為第一署名的原因:提高“文”價,以方便學生發表論文。
這個“抄襲”理由真不賴,原來是將學生“視如己出”,是在“助人為樂”。師生“恩愛”若此,看你輿論怎么好意思把板子打在老師的身上?話說回來,老師是有責任,但也不過是“愛之切”而已,“存在一定‘失查’責任”。不僅如此,遼寧大學也積極公開表態,“學校將針對此事加強管理”云云。
這不免讓人清醒了一點:一起轟轟烈烈的“抄襲”事件,原來有“案中案”。一名不太爭氣的學生,先涉嫌抄襲他人80%的文章,然后請老師“掛名”與他聯合署名發表。僅此而已嗎?
在他人的論文前署名,美其名曰“掛名”。要說是“助人為樂”,其實也不全是。據說其效果是所謂的“雙贏”,小作者“拉大旗作虎皮”,知名學者也可增加評優晉級、爭取課題等機會。
論文“抄襲”屬于學術腐敗,此次“抄襲”事件中爆出的“掛名”現象更是一種學術腐敗。找一個漂亮的理由,將“抄襲”事件轉化的“掛名”事件,這個思路的確“不賴”,正朝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大道邁進。可是,要整治學術腐敗,怎能容它“金蟬脫殼”!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禁煙的關鍵在于“VIP煙民”
下一篇: 擴充合作內容 共同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