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一大批返鄉農民工失業,他們急切盼望能夠盡快地學到新技術,重新就業或創業,一些部門在開展下鄉幫扶時,在盡物力財力的同時,也注重發揮“精神食糧”功能,常強調要抓好“精神扶貧”,但送給農民的“精神食糧”一定要“可口”,一定要“農味”十足,切不可沒有選擇的送和給,否則就會出現“精神食糧”閑置、廢棄甚至腐爛的現象。因為只有“可口”,只有味“農”才能真正贏得農民的歡迎。
“精神食糧”要味“農”,首先要有針對性,應該貼近農民需要的實際,不能盲目灌輸,毫無目的性。比如:針對返鄉農民工,就要重點對他們送去“如何增強信心”、“培訓技能”、“再就業政策”等精神需求。其二,“精神食糧”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要讓食用的農民“吃”的掉,“消化”的掉,變成提高他們素質、增長知識、智力的助動力和營養素。其三,送給農民的“精神食糧”要講究實效,避免走形式、走過場、做表面文章。這就是說在未做“精神食糧”文章時,就要在充分調查的前提下選好主題,定準角度,真正地送農所需,送農所盼。
倘若,我們真正做到以心為農、以情為農、以實為農,那么送給農民的“精神食糧”可口、味“農”就不難辦到,而且也能夠辦得好,老百姓也就會心悅誠服地夸口稱贊了。
作者:李海旺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鄭州“經適房案”渾水究竟多深
下一篇: 新華社評論員:一定要把基層工作做實做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