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市上半年的GDP增幅首次低于全國水平,很多人表示了深切關注,甚至是憂慮。站在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關口,我倒認為此舉具有一種特殊的經濟勇氣和調整膽略。
長期以來,由于GDP就是衡量地方政績、發展水平的權威杠桿,我們對GDP已經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慣性思維,只能攀升,不能降低,降低就意味著發展減緩、經濟落后等。這種量化考核在強化了“發展至上”的經濟原則的同時,也容易出現一哄而上的“GDP崇拜”,于是就出現了屢見不鮮的“黑色經濟”、“污染經濟”、“高耗能經濟”等。我們得到了產值,卻將精神質量、生活質量和幸福保障給淡忘了。
上海市的“落伍”,除了外向型經濟的因素,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較深外,更在于上海正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了“兩高一資”企業,“通過投資支撐經濟增長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需要改變,不失時機調整結構,把產業升級與淘汰落后產能結合起來”。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蔡旭初的答記者問,給出了“放慢”答案:要進行結構調整,要淘汰那些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讓上海經濟借助“經濟危機”壓力,完成一種“質”的提升。哪怕這樣做會讓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也應該義無反顧的進行下去。畢竟,在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后者的影響力、經濟地位更為重要。所以,人們不但不為上海的這種“落后”而擔憂,反而為這種“轉型的勇氣”而倍感欣慰。
目前的上海經濟已達到了較高層面,“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保持了連續16年的兩位數增長,上海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有了這些經濟總量的支撐,上海市就應該有信心跳出傳統經濟評價方式。
其他地方,如果具備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條件和經濟基礎,也不妨跳出GDP傳統定勢,多注重經濟質量的提升,多注重“經濟幸福”的釀造,這樣做雖然會使GDP的數量放慢了,卻能得到更多“精神幸福”。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允許GDP適當放慢、放緩的“螺旋形觀念”,用一種更理性、科學的觀念認識GDP總量,比那種單純的“GDP只能上升”要高明、理性得多。(雷振岳)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有一種腐敗叫“余權變現”
下一篇: 統計數據不應忽略流動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