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兒防老”到“國家養老”,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標志著中國正在重建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億萬農民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長期以來,這個群體義務多權利少,負擔多福利少,付出多回報少,在很多方面被排除在國民待遇之外。雖然同在一片藍天下,他們卻難以與城市人沐浴同一片陽光,同享改革與發展成果。從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和農民的期盼出發,我國政府適時推出新農保制度。它強調了國家對農民養老承擔的責任,明確了政府投入比例,這與過去農民自我儲蓄式養老有很大區別。因此,新農保不僅是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更是整個國家朝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大步驟。
眼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新農保制度也是“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重要舉措。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民一旦有了國家養老的制度保障,就解除了后顧之憂,減少了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從而可以釋放出部分養老儲蓄,這對于增強國民信心、拉動消費需求,無疑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事實上,實行農民普惠式養老,絕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財力問題,更是一個執政理念問題。在現代社會,社會養老保障被視為一種基本人權和國家福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應該說,一項社會福利制度,只有實現了普惠化、均等化,才真正具備了社會福利的基本內涵。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最關注的不應是國家的財富增長,而是人的生存權利,人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意義上,新農保制度的推行,必將成為現代中國邁向文明富強的新起點。(人民日報 白劍峰)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老師批評學生,還得教育部撐腰?
下一篇: “大城管”管得好小商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