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的目的,是通過考察,對考察對象的德才表現進行全面客觀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功過、是非和優劣作出評價,為組織決策提供依據。
準確掌握被考察對象的真實情況,是對干部考察的基本要求。為什么在考察中被認定為廉潔的干部,有些提拔不久就因違法亂紀受到懲處;有的甚至在提拔任用前就有違法亂紀行為,只是在提拔任用后才被揭露出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考察時未能了解到真實情況。
掌握真實情況的前提,是聽真話。聽不到真話,了解不到真實的民意,干部考察就很可能失真失實,由此得出的結論的可信度就要打個問號。
為何聽真話不易?恐怕有幾種心理:
事不關己。在有的人看來,無論張三提拔、李四進步,跟自己有什么關系?或者覺得,所謂干部考察不過是認認真真走個形式,領導也許早已內定好人選,再說什么也是多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隨便敷衍幾句,你好我好大家好。
“送神出門”。有的群眾甚至包括領導在內,其實內心早已對被考察對象不甚滿意,巴不得他早點離開;而他一提拔,騰出了位子,后面的人都可以跟著往前挪一步。故而,盡管此人并不優秀,但對其也只講好話、少談問題甚至不談問題,“送神出門”,皆大歡喜。
心存畏懼。一般情況下,干部考察進行之時,被考察干部仍在原崗位履職。萬一他在原單位提拔了,“官”做得更大了,說真話、談問題,豈不把人給徹底得罪了?回頭來,人家隨便找個理由就把你給收拾了,最起碼也要記恨你好一陣子。因此,即便有心直言,卻心存畏懼、無膽開口,干脆應付了事,不說也罷。
如果一味地簡單要求人們應當講真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種苛求。解決問題,應從優化完善考察制度突破,讓人們敢說真話、愿說真話、想說真話。
贛州的離崗考察制度,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創新。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干部考察,這種模式的要義也是最大新意,就在于先離崗、后考察,即被列為考察對象的干部提拔前,先免去其現任職務,安排脫產培訓一段時間,期間對其全面考察,再根據考察情況作出安排。
這么一變,好處明顯:干部考察公示范圍大了——相關事項見諸媒體,人人看得見;公示時間長了——為期兩個月,這就讓群眾有充分的渠道和足夠的時間反映問題。而且,離崗考察明確一條:被考察干部原則上不回原單位任職。這就有效地切斷了其與原單位的聯系,有助于打消人們怕“秋后算賬”的心理負擔。
此外,過去下任職文件后才開始的離任審計程序,現在變為一宣布免職就同時啟動,實現任前審計、事前監督。若查出問題,即可避免“帶病提拔”。
這些精細的制度設計,能夠切斷評價主體與考察對象之間的利益關聯度,大大增加了組織聽真話、聞實情的概率。
果然,幾套“組合拳”一打,效果比較明顯。離崗考察期間,有些人就因發現違紀問題未予提拔。如此動真碰硬,給干部群眾傳遞出明確的信息:有問題,就要追查到底!如此一來,更能激發出干部群眾與組織坦誠相見的信心與動力。
德、能、勤、績、廉,哪樣不重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干部考察只有聽得到真話、多聽聽真話,方能精準“畫像”,為考察結果不失真、不失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人民日報 盛若蔚)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警惕甲型流感“第二波”蔓延
下一篇: 別讓全民健身變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