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7月3日8時,無償獻血者武林華“如約”走進市中心血站機采科,輕車熟路地完成填表征詢、體格檢查、血液檢測等一系列流程,隨后像往常一樣捐獻了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這是他第37次挽袖獻愛心,其中捐獻全血2次,共800毫升;機采血小板35次,共70個治療量。
武林華今年39歲,從事餐飲工作多年,家住堯都區段店鄉東段村。他與無償獻血的“緣分”,始于2010年的一次街頭偶遇。“我和幾個朋友在市區鼓樓廣場閑逛,看到附近停著一輛獻血車,腦子里突然冒出了獻血的念頭,就提議‘咱們一起試試’。”武林華回憶道,“我們的指標都合適,各獻了400毫升全血。沒想到,這么簡單的一個行為就能幫助他人,拿到無償獻血證的那一刻,大家都覺得挺自豪的。”
這次經歷如同一顆愛心的種子,在武林華心底深深扎根,促使他多年后走上定期獻血的道路。2021年,通過血站工作人員的宣傳招募,武林華重新拾起這份“熱血事業”,每隔一段時間就前往機采科捐獻血小板。他起初只是抱著“趁著年輕身體好,多給社會做貢獻”的樸素想法,直到2022年10月的一次意外事件,讓他更為深切地感受到“獻血救人”的重要性,愈發堅定了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那天中午,武林華去接四年級的女兒放學,行至堯都區東王公交站附近時,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巨響。小轎車與電動摩托車發生碰撞,電摩上的小女孩被撞飛后,流著血躺在地上,她的媽媽和哥哥同樣被撞倒在地,母子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傷。危急關頭,武林華毫不猶豫地沖了過去,一邊安撫兩個孩子,一邊掏出手機撥打急救電話。
得知孩子爸爸在外打工,家里老人一時趕不過來,武林華二話沒說就跟著救護車往醫院跑。掛號、繳費、檢查、辦理住院……他跑前跑后,把一切處理妥當后,才猛然想起自己的女兒。此時已經過去了近兩個小時,學校門口的“接娃大軍”早已散去,只剩下女兒孤單的身影。但是,女兒沒有絲毫埋怨,她知道爸爸又去做好事了。
過了一段時間,母子三人徹底痊愈,想以送錦旗、請吃飯等多種方式來表達感謝,但都被武林華婉言謝絕了。“我才知道,那位媽媽骨折嚴重,手術中輸了不少血才順利做完。一想到我們捐獻的血液,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出這么重要的作用,我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成就感。”從那以后,武林華不光自己雷打不動地堅持獻血,還總想著拉上身邊人一起加入。他常跟朋友念叨:“咱健康人獻點血不算啥,可說不定哪天,這血就成了別人的救命稻草。”
善良與熱心,是刻在武林華骨子里的。這些年,他積極參與各種志愿活動:疫情防控期間,背著幾十公斤重的消毒噴霧器,從村頭走到村尾進行消殺;每年高考,早早把自己的車清洗干凈,從早到晚免費接送考生;街坊鄰居誰家有難處,總會伸手相助。其間,在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當他得知加入中華骨髓庫,就有可能挽救一個深陷絕境的生命時,便義無反顧地填寫申請表、留取血樣,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對武林華來說,做這些事情,不過是出于本能。“我沒有太大想法,也沒有多大本事,就覺得能做點好事、幫助他人,心里踏實。”他樸實地說,“我會堅持獻血,繼續發動更多人參與公益活動。這條路上,多一個人同行,就會多一分力量。”
一腔熱血,一份堅守。武林華用平凡的行動,書寫著不平凡的大愛,讓溫暖與希望在血脈中持續傳遞。
記者 李 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