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一片不起眼的蛋殼碎片,竟卡在了8月齡寶寶的“咽喉要道”,險些釀成嚴重后果。危急關頭,市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耳鼻咽喉科、氣管鏡中心等多學科團隊迅速集結、精準施策,以精湛技藝化解重重危機,讓寶寶平安脫險,重獲暢快呼吸。
“大夫,孩子的喉嚨老是‘呼呼’響,聲音也有些沙啞,到底是什么原因啊?”6月下旬,一對年輕父母抱著一個8個月大的寶寶來到市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就診,他們此前已輾轉我市多家醫院,嘗試了多種治療辦法卻絲毫不見好轉,不免心急如焚、焦慮難安。兒童醫學中心呼吸亞專業主任李薈詳細詢問病史并仔細查體后,憑借豐富經驗高度懷疑寶寶為氣道異物——這一判斷為后續急救贏得了關鍵先機。
原來,寶寶在9天前曾誤吞雞蛋皮,寶爸寶媽試圖用手掏取,不料寶寶竟將蛋殼碎片吸了進去,小臉瞬間憋得青紫,經拍打后明顯緩解,但隨后幾天又接連出現一些呼吸異常的癥狀。事不宜遲,李薈迅速為寶寶安排CT檢查,結果證實了她此前的推斷,異物為蛋殼碎片,且恰好嵌在聲門區域。這里是氣道最狹窄、神經血管豐富的“咽喉要道”,異物堵塞隨時可能引發窒息,進而危及生命。
面對這一兇險且復雜的情況,市人民醫院立即啟動危重兒童氣道異物MDT(多學科協作)應急響應機制。兒童呼吸亞專業團隊第一時間穩定寶寶生命體征,緊急完善聽診、化驗、心電圖、心臟彩超等一系列術前評估,做好隨時搶救準備;氣管鏡中心團隊迅速備齊“制勝法寶”——纖維支氣管鏡系統及全套適配的微型異物鉗、網籃;耳鼻咽喉科團隊則憑借對頭頸部精細解剖的深刻理解,精準評估異物嵌頓風險及可能損傷,制定了最安全、創傷最小的取出方案。
聲門區域神經血管密布,卡在此處的蛋殼碎片,就像在刀尖上放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因刺激或移動引發危險。呼吸內鏡中心里,三個科室的醫護人員集體化身“拆彈專家”,在不足黃豆大的操作空間里迎難而戰。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張婷在直接喉鏡直視下,小心翼翼地操控著微型異物鉗,一點點穿過狹窄的聲門,避開密布的血管和敏感的聲帶。一旁的李薈緊緊盯著監護儀上跳動的血氧和心率數字,指尖懸在搶救按鈕上方,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突發的窒息、喉痙攣等危急情況。氣管鏡中心的閆欣反應迅速,根據操作進程和節奏,精準高效遞換著最合適的微型器械,每一次傳遞和切換都配合得天衣無縫。
“出來了!”在多學科團隊的緊密配合、通力協作下,隨著張婷的手腕微轉,異物鉗穩穩“咬住”了蛋殼碎片,并成功攻克最后一道難關,將這片“致命蛋殼”完整取出。就在異物離開氣道的瞬間,寶寶的喉嚨里發出了一聲清亮的啼哭,胸口的起伏立刻變得平穩順暢,不適癥狀得到明顯緩解。醫護團隊不由長舒一口氣,寶爸寶媽更是激動得紅了眼眶。
術后,李薈又帶領團隊通過纖維支氣管鏡仔細探查,確認寶寶氣道內沒有其他異物殘留,才算徹底放下心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要不是你們這么盡心費力,孩子還不知道要多受多少罪呢……”出院那天,寶寶一家人特意送來一面錦旗,“醫德高、醫術精,待病人如親人”12個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正是對這場氣道異物急救之戰最有力的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手術選用局麻復合鎮靜的方式,時間短、風險小、安全性高,充分體現了市人民醫院在兒童氣道疾病診療領域的技術優勢。兒童醫學中心呼吸亞專業自2020年開展支氣管鏡技術以來,已成功完成上千例,在病原學檢測、氣道異物取出、反復咳嗽喘息、先天氣道畸形、重癥難治肺炎灌洗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精準解決多種氣道及肺部問題。
此次勝利,同時得益于市人民醫院MDT團隊協作精神與高效流程的完美融合。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花生、瓜子、果仁等堅果類食物是常見的“隱形殺手”,稍大些的孩子也可能誤吞筆帽、扣子、玩具零件等小物件,一旦發生異物誤吞或嗆入氣道等情況,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而這支經驗豐富的“拆彈部隊”,也將繼續用精湛的技術和默契的協作,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記者 李 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