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永和縣堅定“窮縣出精品、小縣辦大事、千方百計謀跨越”的理念,緊緊圍繞“135”工作思路,扎實推進“八個一”工程建設,苦干、實干、大干,在轉型跨越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生態建設享譽全國
惡劣的生態環境,成為影響永和群眾脫貧致富、制約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該縣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按照“大手筆規劃大園區、大園區承載大項目、大項目助推大發展”的工作思路,計劃利用5年時間,投資3億元在芝河源頭規劃建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的生態精品農業園區,使全縣1/5農業人口直接受益。
在2010年實施白家崖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程、2011年實施劉家莊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基礎上,2012年,該縣按照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實施了趙家溝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共整合配套各類資金1.42億元,完成坡改梯2.85萬畝,完成生態水保林6.65萬畝,栽植地埂核桃經濟林2.85萬畝,累計完成流域治理面積146平方公里。“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認可,探尋出了一條貧困地區“水保富民、生態興縣”的新路子。2012年10月24日,全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現場會再次在永和縣成功召開。同時,該縣投資2000余萬元,繼續大力開展“綠色行動”,高標準完成經濟林建設3萬畝、通道綠化30公里、荒山綠化3.5萬畝、城區綠化1.2萬畝、新農村綠化8個,使全縣林地面積達到7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6%,林木綠化率達到40%以上。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為全縣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能源工業迅速崛起
永和老百姓從前常講“地上沒拉的、地下沒挖的”,全縣沒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年來,該縣先后與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北京中海沃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1524余平方公里的二維地震勘探和24口井的鉆探,并獲得了重大發現,預測可采儲量為900—1300億立方米。
2012年,永和縣堅持一手抓開發,一手抓利用,投資3.1億元,由長城鉆探公司利用國際先進勘探技術完成了“7+1”水平井組的鉆探、6公里的管網和1個集氣站已開工建設,實現日產氣30—50萬立方米。投資3000萬元,啟動實施了城市燃氣供熱項目,解決了1000戶群眾的供熱問題。同時,積極參加招商推介會,目前,山西燃氣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日處理100萬立方米的大型煤層氣液化項目已經落地;山西新天能源有限公司投資17億元的LNG、CNG加工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積極籌劃的30萬噸乙烯建設項目正在全力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煤層氣開發利用前景廣闊,預計全面投產后年產能可達20億立方米,年產值可達30億元。煤層氣的大力開發和相關利用項目的紛紛落地,為永和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龍頭企業促農增收
近年來,永和縣按照“紅棗抓管護提升品質、核桃抓栽植擴張規模”的發展思路,紅棗樹發展到25萬畝,核桃樹發展到13萬畝,年產量達2000萬公斤。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經濟林產業,實現產業持續壯大、農民穩定增收,2012年,永和縣采取引進外商投資和扶持當地企業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美特好農產品存儲加工配送中心項目,就是縣委、縣政府全力協調爭取華北最大連鎖零售企業之一、我省最大連鎖零售企業——美特好連鎖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農產品加工儲運龍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億元,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于2012年9月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7月投產。項目建成后,年加工儲存能力可達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萬元。同時,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了芝河久興源農產品開發項目、神和棗業加工項目、怡福棗業加工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實現加工能力達7500噸,深加工率超過40%,僅此一項就能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永和縣緊緊圍繞“八個一”重點工程任務,大力實施旅游興縣戰略,全力打造以紅色文化、黃河風情、綠色生態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強勢推進城市建設,切實提升城市品位,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加速改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傾力實施教育、衛生等民生工程,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著力加強扶貧開發,重點實施片區開發、整村推進、移民搬遷等扶貧項目,不斷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通訊員 任軍鋒 楊虎明)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