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點多了,66歲的趙彩群收拾完家務,開始忙著做飯了。潔凈的廚房里,地上、墻上清一色白凈的瓷磚,擰開自來水管洗菜,打開天然氣灶燒水……
這是筆者近日在侯馬市高村鄉下平望新村村民趙彩群家看到的一幕。走進下平望新村,只見一條條水泥街巷寬闊平坦,一排排樓房別具風格,游園、文化廣場、健身器材、信息網絡、垃圾池等設施齊全。與以前街巷狹窄、房破屋舊、垃圾遍地的舊村相比,簡直就是換了人間。
下平望村是侯馬市新型農村社區、農業產業園區“兩區”同建的探路者。
2012年年初,侯馬市委、市政府決定以點帶面、典型引路,選擇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后,但具備“兩區同建”基礎的下平望村作為我市“兩區”同建示范點,將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業產業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構建農村改貌與農民增收的雙贏格局,促進農民生活、生產方式兩個轉變。
下平望村舊址位于汾河岸畔,距離市區較遠,地勢低下,共有557戶,2300多口人,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942元,低于全市農民收入平均水平。由于歷史地質的原因,該村自然條件差,三面環坡,居住潮濕,街巷狹窄,村民吃水得到一公里外拉水。舊村整體遷建是下平望村幾代人的夢想。
在下平望村“兩區同建”的過程中,侯馬市力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檔次配套,牢固樹立“規劃引領建設”理念,堅持“整村遷建,節約土地,功能齊全,一步到位”的原則,按照“三高”(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三大”(大手筆、大氣魄、大作為)的要求,由市規劃局組織專業隊伍,結合下平望村的人文歷史、物產風貌和周邊環境,做出科學、專業、超前的總體規劃,做到“規劃檔次不能低、鄉土風情不能丟、文化特色不能少、建筑質量不能差、設計風格不雷同”,實現戶戶通城市自來水、通下水、通暖氣、通數字電視、通信息網絡,實現硬化、綠化、氣化、亮化、凈化全覆蓋,達到基礎設施“五通五化十配套”,同時,在村子周邊規劃建設種植園區、養殖園區,并實施舊村復墾和土地綜合開發,全面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水平。
目前,下平望村遷入新村的已有380戶、1600余人,其余農戶的新房正在建設中,待竣工后將陸續遷住。全部搬遷后,舊村復墾可新增土地400畝,為調劑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發展產業園區,促進農民增收預留了空間。
在村口,筆者遇到剛從山藥園區打工回家的村民段劉勇。他說,自家的5畝地全流轉給了利華山藥種植合作社,每畝每年500元收益,自己現在園區打工,干些噴藥、除草的雜活,每天有30元的工資性收入。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產業園區是關鍵。在建設新型社區的同時,同步發展產業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建園區、壯龍頭、帶基地。下平望村與利華山藥種植合作社聯合,大力發展山藥種植,今年已發展到1000畝,引導100多農戶流轉土地800畝。
像段劉勇一樣在山藥園區打工的農民有100多人,成為下平望村民增收的一個新渠道。農閑時節,村民則進城打工或經營小買賣,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2012年上半年,下平望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在涉農部門的指導幫扶下,下平望村還將引進山藥深加工項目,形成輻射周邊縣市的龍頭企業;引進一家現代化、規模化的室內養殖、屠宰深加工企業;與此同時,以下平望村為中心的萬畝苗木基地也正在規劃建設中,舊村復墾和土地綜合開發項目也正在加緊實施。
“兩區同建”讓下平望村幾代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隨著“五通五化十配套”和農業產業園區的逐步建成,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下平望人也過上了城里人、甚至比城里人還要好的新生活。(通訊員 劉士斌 崔選榮)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