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戴好安全帽,“全副武裝”的記者跟隨汽機專工王力走向了1號機組的施工現場。王力已在霍電打拼了18個年頭,對于這里的一切,他是再熟悉不過了。沿途,注意到記者對眼前這些龐然大物一臉的懵懂與困惑,他如導游一般不斷地答疑解惑:“這邊是汽機房、那邊是空冷島……”“以這個鍋爐為界,左手邊是2號機組,右邊就是1號機組……”聽著這些專業的電力名稱和術語,記者頓生隔行如隔山之感。
“這里是13.7米平臺,也就是1號機組的汽機房。”順著王力的指引,記者看到一臺有3米多高,外形頗似油罐的物體,右側還牽引著3個缸狀的容器。“油罐”上方,幾名工人正在緊張忙碌地作業。孫文告訴記者,這個就是1號機組的核心構造——汽輪發電機,位于它后方的,是一個高壓缸和兩個低壓缸,所謂的600兆瓦的額定輸出功率,最終全要靠這個“家伙”完成。一臉稚氣的孫文今年只有23歲,隸屬于1標段施工單位——山西電建四公司工程指揮部綜合科。
“王強,你過來一下。”緊接著,孫文又為記者介紹了一位常在一起打球的好友——汽機工王強。比孫文還小兩歲的王強去年年底才進入1號機組工地,問及選擇做汽機工的緣由,王強笑了笑說:“我爺爺以前就在這里干過,大學畢業后,他極力推薦我到這里鍛煉鍛煉。雖然汽機工不像鍋爐工等別的工種一樣需要高空作業,相對比較安全,但這個工作確實特別鍛煉人,到這里快一年時間了,我感覺自己獲益匪淺。”走出汽機房后,我們的下一站更具挑戰性:同王力、孫文一道搭乘施工電梯直升至82米平臺,體驗一下鍋爐工的高空作業。踏上平臺后,記者不禁感到一陣暈眩。前后左右各種管徑的管道縱橫交錯,通透的鋼管地板之下,下界風景一覽無余。在這種環境下常人走路都有些戰戰兢兢,鍋爐工高空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畢業于太原電校的趙琦就是一名高空“蜘蛛俠”:“我在上面主要就是負責大風箱和保溫工作。”
“長期高空作業,對于心理素質應該要求很高吧?”記者問。“那是當然,特殊的工作環境,對鍋爐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都有很高的要求。”22歲的趙琦說。難以想象,這個年輕人提及高空作業時竟是一臉的輕描淡寫、舉重若輕。一番采訪下來,記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霍電的基建工地上匯聚了一大批20出頭的小伙子,艱苦枯燥的工作環境,他們又能靠什么來調劑呢?孫文告訴記者:“事實上,集團內部經常組織開展一些文體活動,有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等,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記者了解到,雖然生活區的住宿條件可能稍顯簡陋了些,但精神生活方面絕對稱得上是豐富多彩。生活區里建有籃球場、乒乓球臺、臺球等體育設施,在食堂二層還有一個圖書室,基本上可以滿足年輕人學習、娛樂的需求。
不知不覺間,當天的走基層采訪活動就要暫告一段落了。坐在返程的車上,記者的頭腦里浮現的還是那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年輕面孔和超越常人的工作熱情。這里是一個年輕的戰場,記者期待著能有機會故地重游,再來看看這些可愛的機工。
記者 王小庚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