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進入暑假以來,市博物館內活躍著一批“小小志愿講解員”,他們穿梭在各個展廳,化身博物館里的“文化傳遞者”。從上午開館到下午閉館,他們用清脆的聲音與生動的表達,將陶寺龍盤的神秘淵源、晉侯青銅器的工藝智慧、唐代鐵臥牛的歷史意義娓娓道來,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在傾聽中讀懂臨汾的千年文明,博物館的暑期時光也因此多了一抹鮮活的“志愿紅”。
“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
“大家好,在我身后的展柜中,擺放著從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盤’,它也是博物館的代表性文物之一。”8月13日9時,12歲的辛凱航已帶領10多位游客站在龍盤展柜前開始一天的講解。他聲音清亮、吐字清晰,眼神里滿是認真。
誰能想到,這位被游客頻頻夸贊“專業”的小小志愿講解員,上崗才剛滿五天。“報名的時候我其實有些猶豫,既擔心自己記不住文物知識,也害怕面對陌生人時講不出口。”辛凱航說,平日里的他并不愛主動說話,以前周末跟著父母來博物館,也只是走馬觀花看個新鮮,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站在展柜前,給別人講文物背后的故事。
生活中沉靜內斂的辛凱航,憑借3年播音主持的學習經驗,講解時總能牢牢吸引游客的目光。他那稚嫩卻動聽的聲音、樸實又生動的語言,宛如一位宣傳家鄉的“小小播音員”。
“這孩子講解得太棒了。我女兒平時根本不愛聽歷史,今天聽了講解,還主動問‘龍盤上的龍為什么沒有腳’呢。”市民李曉青帶著10歲女兒聽完講解后豎起了大拇指。面對夸贊,辛凱航有些靦腆地說:“通過講解才知道,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能把這些文物故事講給大家聽,讓更多人喜歡上家鄉的歷史,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讓更多人對臨汾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歡迎大家來到‘千秋平陽’(四)展廳,聽我講解臨汾在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重點介紹展柜里這尊‘鐵臥牛’……”當天14時,13歲的劉珈萱站在展廳中央,雙手自然交疊于腹前,身姿挺拔。指引展品時,她手掌展開、四指并攏,標準的儀態與流暢的講解,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聆聽。
剛從堯都區鄉賢街小學畢業的劉珈萱,是這次“小小志愿講解員”中準備較充分的志愿者之一。她從小就喜歡歷史,家里買了很多歷史繪本。得知博物館招募小小講解員的消息后,她每天都盼著選拔盡快開始。
選拔流程比劉珈萱想象得更嚴格。“第一步是面試,老師不僅會提問文物相關知識,還讓我們提前準備好一段3分鐘的脫稿演講,考察我們的綜合能力。”劉珈萱記得,面試時自己緊張得聲音發顫,走出考場后還忍不住哭了一場,擔心錯失機會。直到第二天下午看到錄取名單上有自己的名字,她才激動得跳了起來。
接下來的培訓更是“挑戰重重”。市博物館公眾服務科的老師不僅會系統講解文物知識,還專門開設了儀態課程。為了練好講解儀態,劉珈萱每天對著家里的鏡子練習站姿、手勢,還讓媽媽“模擬游客”,幫自己糾正不規范的動作。
最讓劉珈萱頭疼的是背誦講解稿。“‘千秋平陽’展廳有15件重點文物,對應的講解稿加起來有3000多字,里面還涉及‘貞觀之治’‘平陽郡’等歷史名詞,我一開始背完就忘。”劉珈萱說,后來她琢磨出一個辦法:把講解稿分成“文物故事”“歷史背景”“有趣細節”三個部分,先記住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結合歷史背景加深理解,最后把有趣的細節像“加彩蛋”一樣記下來。
如今,劉珈萱上崗已近一個月,成了展廳里的“小明星”,不少游客會專門等她的講解場次。“每次聽到游客說‘臨汾的歷史真有意思’‘下次要帶朋友來’,我就特別開心。”劉珈萱笑著說,“現在我才明白,講解員就像‘文物翻譯官’,能把沉默的文物變成生動的故事。以后我上了初中,還要繼續當志愿講解員,把臨汾的歷史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對臨汾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講解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和觀眾一起‘打撈’歷史”
“大家看這尊從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銅鳥盉’,整器是昂首挺立的鳳鳥造型,胸腹部向前斜伸一管狀長流,尾下腹底有一象首足,象鼻外卷……”當天16時,在“晉霸春秋”(三)展廳里,17歲的景冠毓正站在展柜前,一邊用手比劃著銅鳥盉的造型,一邊結合歷史課本知識講解。他身邊圍滿了游客,其中幾位中學生還不時點頭、記筆記。
作為這次“小小志愿講解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景冠毓是山西師范大學實驗中學的高二文科生,也是對歷史興趣最濃厚的一個。“我從小就喜歡讀歷史書,課本里講‘春秋五霸’時提到,晉文公是晉國的霸主。當時我就想,晉國的歷史遺跡到底在哪里?后來才知道,臨汾是晉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很多重要的文物都藏在咱們博物館里,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慢慢明白,講解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和觀眾一起‘打撈’歷史。”景冠毓說,當得知博物館招募志愿講解員后,他立刻報了名,還主動選擇了“晉霸春秋”展廳——因為這里的文物,能和他課本里的知識點對應上。
“我總記著‘所有的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這句話。向游客講解時,既要講清楚文化的同源同根性,也要突出臨汾的地方特色。”景冠毓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收獲了游客“講解細致”的稱贊。他笑著說,這個暑期最大的收獲,不僅是對臨汾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學會了“用聽眾喜歡的方式傳遞知識”,而這正是文化傳承最需要的能力。談及未來,景冠毓計劃報考師范類院校,將來當一名老師。
市博物館公眾服務科老師張慧博說:“‘小小志愿講解員’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臨汾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還能培養他們的志愿服務精神。很多‘小講解員’回到學校后,還會將自己在博物館學到的知識講給同學聽。”
記者 郭秀婷 實習生 趙俞翔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