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貧者因學技而富,富者因讀書而貴”。經濟時代,想要富貴,是離不開讀書學習的。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時下,我們常常是利用電子產品看看信息,或者美文。但是,這種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代替紙質書籍帶給我們的美好觸感,那種邊看邊畫邊摘抄邊回味的享受,不是電子閱讀能夠替代的。微信時代,人們可以用3個小時去逛朋友圈,卻不肯用30分鐘去翻幾頁書,我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3000年的出版史,卻成為全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真是令人汗顏。讀書,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作為國民應當接受的對文明傳承的義務,就像履行納稅義務一樣,作為一名編輯記者,更有這樣的義務。為此,就有關“讀書”的話題,今日特刊登本報編輯記者寫出的感受,與讀者共享。
讀書指引我人生的方向
曾以為,《看見》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但出乎我的意料,柴靜在這本書里著重記下的,是那些新聞里的人,也是她這十年里的成長路程。
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的標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面,他們只是那些留給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描述的是非典時期的故事。沒有人強求柴靜做這期節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個念頭,我必須知道?!蹦莻€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樓群間的一塊空地,一個樓與樓之間的天井,加個蓋,就成了個完全封閉的空間,成了輸液室,發熱的病人都集中到這里來輸液。二十七張床幾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間只有一只拳頭的距離。白天也完全靠燈光,沒有通風,沒有窗戶,只有一個中央空調的排氣口,把病菌傳到各處。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無法想象來到這個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氣。那沉悶的、帶著死亡的氣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蝕人的身體。病房中凌亂的被褥和四腳朝天的椅子,意味著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對于一個記者來說,她很少感到恐懼:“有一些比這更強烈的感情控制了人?!薄M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測量體溫以確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這樣的噩夢之中。
從事新聞工作,一直是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和理想的職業。柴靜的書,給了我力量。讀書,成了我盡快適應新聞工作的一個“捷徑”。讀一本書,能感受一種生活。
讀書,讓你生命的歷程陡然加寬,收獲了心靈的震撼,亦從精神層面收獲了一份富足。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著書留其名。閱讀便是一次次同偉大靈魂的碰撞、一次次同偉大精神的交談。有這些,我會感到心靈的踏實,會感到生命的河流一下子深了、清了、靜了,仿佛到了心靈更深處。此時此刻,我回味這迷人的書香,心中的理想之燈更亮了、前進的目標更堅定了。 遆紅戎
讀書,改變生活
與書結緣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自己是家中獨女,遇見事情并沒有兄弟姐妹商量,父母老師知識畢竟有限,對自己人生指引也是有限的,經常有很多事情想不明白,這時在書中就可找到答案,確實是最廉價的投資,但獲取的回報是最大的,因為它濃縮了前人思想的精華,閱讀過程便是與智者對話的過程,所以我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便讀書。
讀書量積累最多是大學畢業后一年,2012年大學剛畢業時,覺得自己還年輕,想出去闖一闖,見見世面,于是背包去了北京。當時在北五環外交通不便的小屋內居住,每天睜開眼就開始一天的“戰斗”,搶衛生間、擠地鐵,工作爭分奪秒,當時年少輕狂,覺得什么都能干,只是想不相干的問題,但沒過多久就發現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那點自以為是漸漸被磨平,如何適應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如何勝任一份工作,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陪伴指引我的就是書本,記得當時一個月看七本書,類型涉及歷史、管理、法律、政治、心理等,至今回憶起來,那段時光雖然緊張忙碌,但卻充實快樂。在北京的一年換了3份工作,看的書不計其數,堆滿了家中的書柜,飄忽不定的一年讓我更加踏實走好每一步;與書為友的一年,為我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記者要求既是專家又是雜家,在精通專業新聞理論基礎上,對各種知識都廣為涉獵,一年的北漂生活培養了我獨立、堅韌的性格,環境造就我從書本汲取養分的習慣,一年所讀書本遠超大學四年,為今后事業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古人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靈魂與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對于尚處于奮斗階段的我們來說,旅行是件耗費精力與時間的事情,但讀書在工作之余翻閱幾頁便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使我們浮躁的心沉靜下來,為我們營造一處精神世外桃源。作為新聞記者,正因為有“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才會有“辣手著文章”的豪情,使命感的培養少不了狹義的情懷。
愛上閱讀可能是機緣巧合的偶然,也可能是性格造就的必然,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過程,通過讀書不僅豐富了生活、沉淀了氣質,更使我邁向人生目標的每一步更加堅實。 李羿玫
閱讀有力逐夢前行
作為一名記者,好讀書,讀好書,是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新聞隊伍里,我是剛入伍新兵,社會閱歷淺識,新聞知識缺乏,惟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工作中豐富閱讀,在閱讀中塑造自我。把經典大書和社會大書對讀,向實踐學習,到基層請教,拜人民為師,求取知識、造就學識、增長見識,在學中用、用中學,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曾以辛辣、強硬風格見長的美國著名記者華萊士,在采訪中字字璣珠,思維敏捷、尖銳犀利,然而風光的背后,是采訪前至少要做50小時的功課,他滿腦子裝著文件、事實、問題和旁證材料。在采訪我國領導人鄧小平時,他幾乎閱讀了所有能夠找到有關鄧小平的文字資料。
被人稱采訪總統專業戶的水均益,每一次采訪前所做的準備,也超乎常人想象,他幾乎要一字不落地閱讀完采訪對象的個人傳記,用他的話說,采訪前做得功課越充分,自信心就越強,只有了解這個人,才能對的上話。
作為臨汾人的央視著名記者柴靜,在她《看見》一書中,常常寫到對于某一問題不解時,不分晝夜查尋資料閱讀書籍。
每一個記者的成長之路,都與閱讀分不開。雖然剛剛起步的我,對新聞理解不夠深刻,但卻已深感知識的匱乏與渴望。做記者三個多月以來,我認真閱讀同事的新聞稿件,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采訪方式,同時,堅持每日在網上閱讀《青年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網易新聞”等國內知名新聞報紙,并且閱讀關于新聞寫作的理論書籍及當代著名記者編寫的圖書,從中受益匪淺。慢慢地我感受到采訪的樂趣,交流的方式、寫作的手法、關注的問題,這些都對我今后的新聞采訪與寫作有很大的啟發。
作為一名記者,我深感閱讀的重要性,為市民提供真知,自己必須先深入理解。而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客觀公正地報道現實。
書香悠遠,閱讀有力,夢想美好,無懼前行!讓我們秉承文化的血脈,背負理想的行囊,逐夢階梯,向前行進! 杜臻
好讀書讀好書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是一種修養,更像是一場豪門盛宴。一本書中可以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書里的經歷是我們沒有過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古往今來,關于讀書的箴言是不計其數。古有顏真卿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陸游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李若蟬的“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也有蘇東坡的“好書不厭讀百回,熟讀課思子自知”。今有愛迪生的“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普希金的“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還有列夫托爾斯泰的“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以為,讀書的好處有三,陶冶性情、精神追求和啟蒙自我。
讀書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林語堂的解釋是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善讀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而香卻在骨里。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可以不斷完善人的精神追求。在“塵世熙熙,皆為利來;塵世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人們越來越失去自我,被喧囂蒙塵自己心靈的圣土。曾幾何時,我們都體驗到過冰涼徹骨的虛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正是這種虛無感的真實寫照。帶著這種強烈的困惑,我們走進書香,那里便是我們精神的后花園。
讀書可以不斷地啟蒙自我。有一本書曾經講過這樣一個道理,即“久假不歸論”,與三人成虎的道理差不多。我們雖然處在信息時代,但我們卻經常被蒙蔽。這種蒙蔽有時來自于外界,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而不自覺地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我們自己蒙蔽了自己,因為懶惰而不想思考,因為無知而不能突破,從而淪為現代媒體下的愚民,成為大眾娛樂下的犧牲品。學問是光明,愚昧是黑暗,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廣泛的讀書顯然是我們擺脫受蒙蔽、被愚弄的階梯。
一言以蔽之,讀書其實就是在樂趣中追求真善美,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啟蒙自己是求真。
走進浩瀚書海,呼吸那淡淡書香,彈指間信手拈來,尋找到人生的真善美,坐觀塵世潮起潮落,終睹得青天明日。 張亞麗
書香為伴砥礪前行
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壓力像一柄利刃懸在每個人的頭頂,面對應接不暇的困難,人們匆匆地應付、疲憊地奔波,很少有人去靜下心讀一本書,并從中汲取心靈的慰藉,殊不知書籍當中那些珍貴的文字,是可以抗擊壓力的一劑良藥。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边@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愤@本書中所寫道的,它講述的是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連續84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馗蹠r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盡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圣地亞哥讓我看到了一個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像老漁夫那樣艱難的生活,卻也承受著很多無法預見的壓力,作為一名新聞人,在工作當中我們也遇到過阻力,本來做了充分的采訪準備工作,卻遭遇了閉門羹,但是特殊的工作性質需要戰勝一切壓力,在這期間我學習著、感動著、進步著。
我依然記得2011年在襄汾縣賈罕村見到的古稀老人武孟勝,即便作為一個普通的村民,但是他卻執著于一段特殊的感情,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記起七十多年前的歷史,但武孟勝卻走遍臨汾、太原,查閱大量歷史資料還原“湖劉戰役”,弄清烈士的名字和籍貫后,武孟勝多次奔走在北京、太原、臨汾等地各大書店及舊書市場,尋找關于“湖劉戰役”與28位烈士的相關資料,并據史料整理出了戰役的相關情況,同時通過給各地民政局寫信,請求查找烈士的親人,呼吁修繕這座烈士陵園,幾經輾轉努力終于在2011年實現了重修陵園的心愿。在武孟勝老人的故事中我看到了無數的阻力,但都在他執著堅韌的努力中煙消云散,我們經歷了無數的采訪,也被無數個“武孟勝”所感動和激勵著。
老漁夫、武孟勝……無論是書中還是現實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或事可以給我們啟示,放慢腳步,從書中汲取能量。 亢亞莉
我愿與書為伴
在每一個與書為伴的日子里,內心總是充實與飽滿的。
每逢周末時,我會一個人靜靜地呆在圖書館,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慢慢欣賞,書總能帶給我奇妙的感覺,它時而讓我流淚,又時而讓我開心,不知不覺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日子。
每晚睡覺之前,我喜歡靜靜地捧上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此時,只聽見手指翻過書的聲音。此時的我像是被洗禮過一般,它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安靜地伴我入眠。
書已經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讀書使我的人生充實而從容,悠閑而舒適、安靜而豐富。
我特別慶幸自己能來到報社這個大家庭,并且認識了很多以讀書為樂的人。讀書改變了我的生活,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
剛開始接觸的一本小說是《平凡的世界》,我被書中的人物深深折服了。作者圍繞著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哥哥孫少安,作為農民家庭的長子,他12歲的時候就開始承擔起這個貧窮的家庭,他白手起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家。弟弟孫少平是這樣的人:他以勞動證明自我價值,用讀書提升生命意義。這樣的人受人尊重。
后來又看了路遙的《清晨從中午開始》,我才深刻地認識到路遙。路遙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換來《平凡的世界》的美麗綻放,用他十年的苦難才完成了這部著作?!懊坊ㄏ阕钥嗪畞?,寶劍鋒從磨礪出”。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部優秀的作品,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
為了做好一名合格的編輯,我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讀書、好好做讀書筆記,為自己的編輯工作做好豐沛的知識儲備。為此,我每天摘抄報紙上好的評論、好的文章,摘抄的同時還反復閱讀。讀書學習的生活很幸福,讀書讓我們的生活富有樂趣,影響著我和我身邊的人。
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喜歡讀書,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記者采訪時,介紹了許多俄羅斯大學名著。普通國民亦不可不讀書,這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長遠而厚實的基礎。宋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眲⑾蛘f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庇弥R祛除心中的黑暗,我們才能以更積極的姿態為人處世,涵養社會的底氣和定力。作家莫言說:“在網絡沖擊的當下,人們有各種各樣娛樂和消遣的方式,但讀書還可以讓人在傳統中找到更多的安寧感。”
身為一名編輯,讀書,使自己的眼界開闊,為辦報積累知識。讀者的滿意、給讀者一份精美的精神大餐,是作為編輯最大的享受!
與書為伴的日子總是不孤獨的。深夜,靜靜地捧上一本書,整個世界都為你駐足了。
書,如一盞明燈,為我指引前進的方向;如一股清泉,洗刷我心中的陰霾;如一陣春風,溫暖我的心靈;如一位師者,引領我走向成功。 王曉靜
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人生路上有一盞明燈,它永遠不會熄滅、永遠是那樣明亮。在黑暗中驅趕心靈的陰霾,迷茫中點亮人生的道路。如果說,這盞燈可以讓人堅忍不拔,那便是讀書的力量。如果說,這種力量可以讓人自信滿懷、勇往直前,那么,夢想便近在咫尺。
閱讀的陽光,可以避免心靈的荒蕪,綠化和豐滿精神世界。一本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扇窗”,使我欣賞到了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大漠孤煙、落日長圓;讓我感受到老子的深邃、莊子的詼諧、魯迅的犀利尖銳、巴金的滄桑凝重;讓我飽覽了“四大名著”的波瀾壯闊、領略了唐詩宋詞的豪邁婉約。
剛踏上工作崗位,我曾茫然失措,仿佛迷失在茫茫的沙漠。當我捧起《新聞與正義》,摸索著《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心中突然升起一盞明燈。
讓我意識到,堅持自己的新聞理想,沿著預定的目標堅定地走下去,明天必將艷陽高照。
無論從事什么職業,超然的夢想都是從讀書開始的。在我的采訪路上,一位名作家的經歷曾讓我深受觸動。對文學有著狂熱追求的他,在暗無天日的生活里,拖著瘦弱、疲憊的身軀在田地耕種,寫作一度遙不可及。但閱讀給了他支撐的力量,讓絕望的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凹词棺鲆豢貌荩惨凶约旱娜松鷥r值,也要對社會有用!”他享受著苦中作樂,在煤油燈下偷偷看著撿來的書,終于勇敢地踏出了創作的第一步,夢想便不再是奢侈的想象。他使我懂得,逆境無法戰勝強大的內心。讀書使精神高貴而富有,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人人都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這種神奇的力量,驅使一位家庭主婦擁有了做夢的權利,暢想起自己的詩歌之路。源于生活的窘困,她被迫喪失了學習的權利,所謂的文憑僅停留在小學四年級。有些人也許會自怨自艾,默默吞下自己的淚水與夢想。但她絕不向現實妥協,任何事情也無法動搖她對讀書的渴望。雜志、小說、報紙成了她的生活必需品,甚至連街邊散發的小廣告,她都舍不得丟棄,帶回家一一閱讀。
歲月的打磨、文學的積累將她塑造成生活里的詩人。與她交談時,她的樂觀與豁達令我動容,感受到閱讀文章是一種幸福,能用文字記錄更是幸福的享受。
讀書,不是讓我們成為書籍的倉庫,而是要書為我所用。每天行走在采訪的路上,面對著屏幕,敲打著鍵盤,忙碌中若能偷來半點兒清閑,讀上一本好書,在字里行間尋找人生的蘊意,絕對是美事一樁。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書中的寧靜與致遠,讓“吃下去的食糧”轉為營養,儲蓄我們工作的“能量”,能寫出感動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動讀者。
科學家阿基米德留下傳世的名言,他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弊x書賦予了我“支點”,當一名優秀的記者便是夢想的制高點。 李靜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今年成人高考網報31日結束
下一篇: 我市武術錦標賽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