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烈日炎炎,陽光灑在霍州市李曹鎮張家樓村喬紅馬的果園里,一個個果袋包裹下的紅富士蘋果散發出淡淡果香。
喬紅馬與蘋果的緣分,要從2003年說起。那年秋天,他滿懷希望在自家地里栽下紅富士樹苗。“當時就覺得咱這地方光照足、溫差大,蘋果肯定能長好。”三年后,果樹順利結果,為了讓果樹長得更好,喬紅馬堅持做好管理,蘋果收成也不錯。然而突發的自然災害給他造成慘重損失。
“2010年一場冰雹下來,滿樹果子全成了‘麻子臉’,賣不出好價錢。”喬紅馬回憶道,他蹲在果園里數著斷枝,妻子在一旁抹眼淚,他卻咬著牙說:“樹還在,就有盼頭。”從那以后,他更拼了:天不亮就扛著鋤頭去果園,給果樹除草、松土;中午頂著日頭給樹干刷石灰,防病蟲害。
在之后的幾年里,村里每年請農科專家來培訓,喬紅馬是第一個報名的,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筆記記得最認真。“專家教我們疏花疏果,一株樹只留20個果,當時心疼得不行,后來才知道,果子少了,養分足了,個頭和甜度都上去了。”他還學會了用羊糞、豆餅加工有機肥,把套袋換成了透氣的雙層紙袋。經過幾次擴建,如今喬紅馬的果園達到了10畝地的規模。
走進喬紅馬的果園,果樹排列得整整齊齊,每片葉子都油亮翠綠,套著果袋的蘋果掛滿枝頭。“以前畝產雖高,但好果率不足三成;現在畝產少了點,好果率能到九成。”喬紅馬笑著說,前幾年果園掙得不少,給兒子在城里付了房子首付。
前不久,喬紅馬從村民手中流轉了土地種植玉米,再加上果園部分果樹需要更新換代,手頭的資金滿足不了需要。“買優質樹苗、購買有機肥和農藥等等都需要投入,手里的錢還差一大截。”喬紅馬犯了愁。這時,他想起了霍州農商銀行,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李曹支行客戶經理。
讓喬紅馬沒想到的是,客戶經理第二天就跟著他去了果園,踩著泥地查看果樹長勢,翻著他的種植筆記詢問細節。“他們說我這二十年的種植經驗就是‘信用’,李曹支行有針對果農的‘助農貸’,利率低、審批快。”當天10萬元貸款就到了賬。拿到貸款的第二天,喬紅馬就雇了人給蘋果樹套袋,雖然忙碌卻信心滿滿。
午后的果園里,喬紅馬查看果樹生長情況。“紅馬哥,你這貸款手續咋辦的?我也想擴種兩畝。”隔壁村的果農湊過來問。喬紅馬掏出手機,翻出客戶經理的微信:“你找他,就說是我介紹的,他們服務真不賴。”
夕陽西下,喬紅馬站在新栽的果樹旁,用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遠處的懸泉山被晚霞染成金色,近處的果園里,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像是在訴說著一個果農二十年的堅守與新的期盼。“等這批果樹掛了果,我就給果園裝個監控,在家里就能看果子長勢。”喬紅馬笑著說,科學種植加金融助力,這蘋果一定能成大伙的“致富果”。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