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滄桑,汾河放歌。如今洪洞縣趙城鎮南義店村與堤村鄉師莊村中間不知何時竟然添了一座漂亮且堅固的橋,在提供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十里八鄉的老百姓每逢走在大橋之上,總會異口同聲地提起一個人,他就是南義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吉。
張林吉出身于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入伍,1987返鄉創業,2005年11月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一肩挑至今。
南義店古名思義舊時為官道,并有車馬店聞名四方,據史料《平陽府新修利澤渠記》記載:平陽城北舊有利澤渠,渠道在趙城縣衛澗村(今洪洞縣南溝鄉南義店)到近代汾河東岸南義店、石灘、南溝、東溝、上跑蹄、下跑蹄、橋西、焦家垣、二十里鋪9個村莊由南溝鄉撤鄉并鎮后歸趙城鎮轄區管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讓南義店處在汾河之東岸,與汾河西面的大運公路失之交臂,尤其與汾河對岸的堤村鄉師莊村相比,在經濟基礎和思想意識方面還停留在傳統的封閉環境之中,對面就是堤村鄉師莊村,一派新時代繁華景象,而南義店似乎處在現代的古代社會,兩岸人們舊時來往較多,往往因在南義店住宿情誼深厚,尤其河西去河東銷售水缸的商販,往往賠錢都愿意賣給南義店村的百姓,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南義店人好客熱情講義氣,二是交通不便過河帶不走。所以說種種原因表明,南義店的出路就一條:“架橋過汾河,大運通富路”這是南義店幾代人的夢想。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張林吉上任之后求真務實多方求賢,共商興村富民大計。首先與對岸師莊村黨支部書記師成喜達成共識,伸出友誼之手,共同承諾了兩岸百姓的百年夢想。消息傳出,人們奔走相告,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海筑橋戰爭打響了。洪洞人“一實二直三勇敢”的精神在張林吉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和發揮。
“承諾重于生命”,張林吉為民辦事心切,雷厲風行。
2006年年初,他召開支村“兩委”會議和全體村民大會,最后終于形成一個鐵拳頭“干!”張林吉一時被推向浪尖,自古華山一條路。這位當家人別無選擇,唯有竭盡全力,勇往直前,坎坷與鼓舞并存,目標與精神同在,資金籌措遇到了困難,專家設計招標方案日夜運作,他胸有成竹,顧全大局。眾人拾柴火焰高,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外人員也盡獻綿薄之力,捐款如潮,鄰村各界仁人志士紛紛伸出友誼之手,建橋場面全民參與,熱鬧壯觀景象歷史罕見。就連南溝鄉9個村出門路過的村民也要義務性的參與其中,就這樣南義店汾河大橋誕生了,2008年5月竣工剪彩通車,昭示著這里的父老鄉親由此打通了致富之路,開闊了視野,轉變了理念,提升了思想境界,走上了致富的快車之路和騰飛橋梁。
“腳下的橋建好了,心里踏實了一半,剩下的就是轉型發展,科技領先,實現人們理念上的橋梁轉型”。張林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針對村民渴求農業種植、養殖知識的需求和愿望,他邀請縣農廣校舉辦了100名村民參加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退耕農民培訓班”,使村民提高了自己種養技能和創業致富的積極性,達到了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實效捷徑作用。
時代在多元化的發展,張林吉也在多元化的思考中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承諾,2009年年底完成了學校危房改造,并完善了相關電腦等教學設施,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和全村百姓的普遍好評。2010年,他又克難攻堅,多方奔走完成了路燈和街道綠化兩大硬任務。2011年,張林吉積極響應洪洞縣委、縣政府“節水工程年”號召,完成節水工程指標任務的同時,又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同步完成了人畜吃水的歷史問題,為村民的生活環境和幸福指數提升奠定了基礎。2012年,張林吉又實施科技項目噴灌廠,又稱“旱地噴灌節水工程”,面積達1000余畝,管理運作態勢良好。
2013年,張林吉重點扶持該村農樂種植專業合作社綜合超前發展。該合作社理事長王永紅告訴記者,合作社將帶動“一村一品”,立足本村1000畝紅薯基地,覆蓋原南溝鄉周邊9個村的調產盲區,形成加工與種植的良性循環。目前,張林吉為尋找南義店村經濟騰飛的新支點,又與該村企業家王永紅達成共識,在公平、公正的合法基礎上,用土地流轉方式,為其提供寬松投資環境和氛圍,解決本村勞力近百名,正籌建南義店薯道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重點加工粉條系列綠色環保食品,結合農樂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條龍科學運作,在農科院等部門專家的支持、指導下,起苗為自動控溫,選苗品種也是口感較好,銷路也是奔向太原、北京等大城市高端客戶。
汾河可以作證,張林吉的理念在不斷更新,為民致富的腳步在不斷加快,南義店村汾河上有形的橋梁,必然會在新時代產生無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信南義店的明天會像南義店的汾河橋一樣,更加燦爛耀眼。
記者 范韶華 鄭芹平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