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兩口種著200畝河灘地。他,一家年產糧食超過15萬公斤,比過去一個生產隊產糧還多。他,種糧8年獲得“八連增”,總產小麥、玉米120萬公斤,為全國糧食“九連增”作出了一份貢獻。他,精心培育的小麥良種每年可供農民播種5000畝小麥,又取得年增產小麥25萬公斤的社會效益。他說:“多打點糧食,支援全國城鎮化建設,就是我的中國夢!”
種糧邁開第一步
他叫徐艷慶,襄汾縣革命老區永固村人,50開外年紀。初中畢業后回村務農,在生產隊里開過柴油機和手扶拖拉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在家種著自己的幾畝責任田,是個地地道道、樸樸實實的農民。
上世紀90年代,永固村大批農民進城打餅子、掙大錢,不少農戶把自家的責任田轉包給別人耕種,河灘里還出現了一些撂荒地。看到這種情況,徐艷慶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大家都去城里掙錢,城鎮人口越來越多,農村沒人種糧了,城里人吃什么?他覺得自己和老伴還不算太老,還能動彈幾年,就盤算著多種幾畝地,多打點糧食,多養活幾口城里人。
2000年3月,永固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完工后,在土地發包會上,他豁出老本去投標,爭取到152畝土地承包權,加上后來自己復墾的撂荒地,種植面積達到200畝。當時,縣上號召種蓮菜,他連續種了5年蓮菜。
到第5個年頭,蓮菜染上了“紅心病”,藕瓜上起了一道道紅線。他背著蓮菜去太原,到省農科院找專家求助,專家告訴他:你是在“死水”池里種蓮菜,“紅霉菌”沉積超過了極限,土壤需要進行滅菌處理,但是成本太高,最好的辦法是先種上幾年糧食。
在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下,徐艷慶從2005年開始種糧食。他大半輩子都是種糧食,此時此刻,如魚得水,開始大顯身手,采取一年兩作的復播模式,當年就產小麥6萬公斤、玉米7萬公斤,總產糧食13萬公斤。徐艷慶在圓夢路上邁開了第一步。
艱難之中謀發展
種糧,雖說是最普通的農事,但兩個年過半百的人,要種好200畝河灘地談何容易,他倆常常累得顧不上吃飯、睡不好覺,身體一天天消瘦。在長治工作的兒子和兒媳十分心痛,多次勸他放棄承包權,進城頤養天年。可他對兒子說:“趁我和你媽還不太老,讓我們再折騰幾年吧,進城的事以后再說。”其實,徐艷慶心里藏著個“小九九”,他要把這200畝河灘地,打造成一個小型農場。于是,不惜投資開始了他的“大動作”——搞基礎設施建設。承包田里原有一眼水井,他又投資兩萬多元打了兩眼機井,并修通了進排水兩條渠道,使這200畝中低產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接著,在開發大道南邊蓋起了三間北房,一間做宿舍、兩間做庫房。北房邊蓋了個小矮房,是廚房也是餐廳。百米見方的打谷場全部用水泥進行了硬化。隨后,購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一臺東方紅-25型輪式拖拉機,配套了旋耕機、施肥播種機等機具。還與農機大戶簽訂秸稈還田和機收合同,實現了小麥、玉米從種到收生產全過程機械化。
搞建設、買裝備容易,借錢、貸款就能辦到,可要收回投資就不太容易了,其中的艱難曲折和坎坷真夠他倆承受的。前些年,市場上糧價低迷,一斤小麥賣不到1元錢,一斤玉米才賣0.5元,辛勤勞作一年產下十多萬公斤糧食,除去電費、機耕費、化肥農藥和幫工工資等成本,純收入所剩無幾。親戚朋友看到他債臺高筑,有的勸他建幾個蔬菜大棚,有的勸他培育行道樹苗,出主意的不只一人,他都一一謝絕了。他說:“再苦再累再艱難,我也要種糧食,我就不信種糧食會年年虧本。”
算賬就要算大賬
種糧能不能賺到錢?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明擺著的問題——種糧沒有種經濟作物賺錢多。在這個問題面前,徐艷慶的回答是:“算賬就要算大賬,算國家復興的大賬,算圓中國夢的大賬,千萬別打自己的小算盤。”有一年,玉米快成熟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雨,有50多畝玉米嚴重倒伏,怎么收?用機械收省時省力,但每畝地至少得損失百十斤,50多畝就要損失五六千斤糧食;用人工收能確保顆粒歸倉,但得開支五六千元的勞務費,相當于6000斤玉米的價值,多收了糧實際上沒有多收入錢。可徐艷慶心里想:國家搞建設需要糧食,我不能把眼看到手的糧食又毀在地里。最后,他花了6000多元請幫工,用人力把倒伏的玉米一穗不丟地收了回來。
2007年到2009年,市場上糧價上來了,但農村嚴重缺少勞動力,人工工資日趨攀升,他每年搞田間精細管理要開支兩萬多元的勞務費。兩萬多元是個什么概念?是兩萬多斤糧食的價值。如果單純以錢算賬,搞不搞精細管理一個樣。是精細管理,還是廣種薄收?在這個十字路口,他沒有猶豫,也沒有徘徊,而是年年堅定地抓田間精細管理。他和南姚村、南五村、永固村三位農婦建立了用工聯系,她們心甘情愿給徐艷慶當“婦女隊長”,一有農活打個電話就來人。
徐艷慶心里還算著另外一筆賬:國家一年發給自己種糧補貼款近兩萬元,把這筆錢全部用在田間管理上,幫工們(貧困戶)有了錢花,自己增產了糧食,于人于己于國家都有利。
齊心共圓種糧夢
徐艷慶熱愛科學,堅持科學種田。他不是天旱了才澆水追肥,而是按莊稼葉齡澆水追肥;不是看見蟲子多了才噴藥,而是按照各種害蟲初發期和高發期的規律去噴藥。有時,他整天蹲在地頭看玉米怎么長。尤其在盛夏酷暑的夜晚,他常常坐在地埂上聽“噌、噌、噌”地里玉米的拔節聲,心里比聽流行音樂還愉快。為了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玉米品種,他沒少往縣上跑,農業部門兩次為他提供過玉米新品種,種子公司兩次給他提供小麥良種。經過兩年的試種和對比,最后他選定了自己認為適合永固一帶種植的品種,開始大面積推廣。
附近一些種糧大戶,看見他地里的小麥、玉米總是長得綠油油、齊刷刷、稈粗葉壯穗子大,就想知道他種的是什么好品種。徐艷慶毫不保守,他把自己試種的情況如實介紹給大家,甚至種子在哪兒買的,是什么價格,都介紹得一清二楚,受到了種糧戶的歡迎。
2007年,一個新的念頭在他心中生成:大家都需要好的種子,自己何不給縣種子公司當個“育種戶”,給大伙培育優種。經過和公司領導協商,公司以每斤1.8元的價格,給他提供原種,培育成功后,以高于市場價15%收購他的種子。徐艷慶算了一下,高于市場價15%,等于每斤高一毛五分錢,除去多澆的水、增施的肥和三次提純去雜的人工工資,一斤僅僅只能多收入三五分錢。單純算錢賬,培育種子太勞累、麻煩多、收入不大。可他認為:增產糧食是咱種糧大戶共同的中國夢。只有眾人齊心協力干,種糧夢才能實現。于是,他果斷地和種子公司簽訂了育種合同。從2007年到2012年,6年共培育成功45多萬公斤小麥良種,能為農民播種3萬畝小麥,按畝增產15%計,共可增產小麥150萬公斤。按當前城市人口年消費成品糧80公斤計算,可供15000口城里人吃一年。
2010年以來,市場糧價上去了,國家種糧補貼增加了,徐艷慶也加大種糧投入,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連續3年年產小麥7萬公斤、玉米8.5萬公斤,總產近16萬公斤。一年種糧的純收入超過了10萬元。他高興地逢人便說:“要不是國家惠農政策好,我種糧食能有這么多收入嗎?兩個半截入土的人,年人均收入六七萬元,不算少了,已經過上小康生活啦!”通訊員 張豆豆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