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回鄉時遇到一位靠種植溫室蔬菜富起來的農民朋友,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考取農業類院校,今后從事農業工作。用他的話說:眼下黨的政策好,種田有奔頭,農村需要能幫助農民致富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現在,大多數農民把子女上大學當做脫離農村的“跳板”,總是要子女選擇金融、醫學、政法等非農專業,希望自己的子女借升學跳出“農門”,坐在辦公室“風不打頭、雨不打臉”,似乎這樣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這種想法在多年前可以理解,那時農村幾乎完全憑力氣、靠運氣種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最終還是收入微薄。因此,農村普遍把上大學“進城”作為求知的唯一目標。如今,隨著惠農利民 政策的實施,農村經濟日新月異,已進入利用科技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時代。大學生回到農村或從事農業,可以給廣大農民帶去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理念,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并通過創辦致富項目帶動信息、項目、資金向農村轉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很多,并非只有在城市就業才能成“龍”。農村也需要人才,大學畢業生和高考落榜生回鄉務農照樣能成“龍”。愿更多的家庭鼓勵子女學農務農,讓望子從“農”真正成為新時尚、新潮流。
蔡永慶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