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鵬 宜文靜)“山中核桃、古縣蘋果、后山小雜糧……”今年春節期間,蒲縣“土特產”格外走俏,百姓走親訪友,總是要帶上一盒本地生產的有機綠色、包裝精致的特色農產品。這也是蒲縣圍繞“一縣一業”發展戰略,走“產業化、有機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之路的生動反映。該縣考慮到農業人口比重大、糧食產量小、產業化經營弱的實際,把農業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堅持核桃、馬鈴薯兩大主導產業不動搖,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設施配套,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很體面的職業,努力走出一條有特色、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強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用現代設施裝備農業、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現代管理變革農業,加快農業由傳統粗放向集約高效轉變。一是靠規模化拉動。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路徑就是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該縣要求每個農口部門確定1—2個、鄉鎮確定2—3個土地流轉試點,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以互換、轉包、出租、轉讓、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推進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力爭打造3—5個現代農業示范精品園區。通過流轉,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做強核桃產業、做大馬鈴薯產業、做精加工業和養殖業。二是靠有機化帶動。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嚴把生產環節安全關,加大治地治水、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力度,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加快地理標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依靠品牌贏得市場、占領市場。三是靠產業化推動。圍繞馬鈴薯、核桃加工轉化率達70%以上目標,年產2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完成前期工作,正茂公司新上核桃深加工生產線。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生態、園林、觀光等多功能聚合的現代農業轉變,整合捆綁涉農資金,實施河西村生態農業示范園等項目,打造一個苗木培育、展示、交易的綠色莊園,市民休閑、旅游、體驗的開心樂園,農民幸福勞作、清潔生產的致富田園,構建“山、水、田、園、林、路”共融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穩步推進農民新型化。著眼跳出農業抓農業、減少農民富農民的思路,引導農民轉換角色、轉型發展,拉近農民與市場的距離。一是向“股民型”農民轉變。借鑒喬家灣張河川模式,扶持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以土地、技術、勞力、資金等方式入股,增加股金收入,享受企業分紅。二是向“老板型”農民轉變。
出臺扶持政策,將有創業意愿和能力的農民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范圍,為其提供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支持,增加創業收入。三是向“職工型”農民轉變。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庫,與縣內企業建立長效的聯合培訓、勞動用工機制,與縣外勞動部門、職 介部門、用工企業加強合作,促進轉移就業和勞力輸出,全年安置轉移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8000人以上。
大力推進設施配套化。牢固樹立“農業發展,基礎先行”理念,持續加大投入,升級基礎配套,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實施“命脈”工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古縣末級渠系配套、文城果園灌溉和薛關膜下滴灌工程建成投用,新增灌溉面積7800畝。加快構建綜合防洪排澇體系,完成主要河道疏浚,確保能灌能排、防旱防澇。二是實施“固本”工程。嚴守耕地“紅線”,構建土地執法共同責任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大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重點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設施農業,全年治理坡耕地7200畝,發展綜合開發高效產田5900畝。到2016年,全縣高產田比例提高到60%,讓更多的農田變成高產田、穩產田。三是實施“提效”工程。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和農業生產機械化,全縣農機總動力要達到5.1萬千瓦,玉米機收秸稈還田達到4萬畝,馬鈴薯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