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服務模式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為了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農村金融服務缺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慢等農村經濟發展中一些突出問題,霍州市信用聯社理事長李俊躍帶領班子成員和有關部室同志,深入農村、進入農戶與農民傾心交談。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依存、合作共贏的目的,與當地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手,首先以圣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為平臺,成立了“三教金融服務中心”,推行“1+3”新型支農惠民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政策、生產、銷售、資金、農資供應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服務。“1+3”新型支農惠民服務模式中“1”是政府牽頭,“3”是信用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三社聯動。政府主要是政策扶持、環境營造和部門協調;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本社社員實行統一組織生產、統一定購生產物資、統一收購產品和統一銷售“四統一”服務;供銷社為農戶集中采購質優價廉的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信用社對專業合作社社員及周邊農戶和農資供應中心提供信貸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務。
當我們在采訪的路途中,看見路旁的菜地一位農民正在勞作,便走進田地與農民攀談起來。“今年種植的5畝西紅柿已開始采摘上市,估計第一茬每畝可獲3000元。要說起這種菜,還真得感謝咱信用社,我不僅從信用社得到了貸款支持,同時還參加了信用社給我們舉辦的技術培訓,有了錢,又有了技術,干啥成啥,干啥都不怕了。”正在西紅柿菜地里進行柿苗管護的三教 鄉杜莊村村民、圣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社員成安平高興地告訴記者。說起這個成安平,前幾年沒有本錢,只能做做小生意,收入也只能夠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當時,在霍州農村,不只一個成安平是這樣生活的,而是成千上萬個成安平式的農民都是這樣生活的。為此,加快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生產和銷售格局的形成迫在眉睫。霍州市農村信用社三教金融服務中心成立后,推出了“1+3”新型支農惠民服務模式,真正解決了農民生產難的問題,使更多的農民有了新的出路。
那么,霍州市農村信用社在推行“1+3”新型支農惠民服務模式中,究竟是怎樣運行和服務的呢?我們進行了詳細采訪。首先,他們開辟了三條綠色服務通道。一是定點服務,開辟綠色融資通道。信用社對合作社社員和周邊農戶進行調查評定,根據農戶信用度和生產情況把社員農戶分為星級、一級、二級、三級四個信用戶級別,予以不同的貸款授信額度,星級戶5萬元、一級戶3萬元、二級戶2萬元、三級戶1萬元,采取“雙社員、雙優惠”信貸服務措施,即:對既是信用社社員又是專業合作社社員的農戶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為星級戶開辦“金融綠卡”,持卡農戶可在轄內所有信用社辦理貸款業務;二是定單服務,開辟綠色購銷通道。供銷社設立農資供應中心,確定專人根據專業合作社提供的信息,為社員農戶集中購置農用物資,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蔬菜批發市場,對社員制定保護價,統一進行蔬菜購銷;三是定時服務,開辟綠色技術通道。信用社投資成立農民技校,聘請農業技術專家每周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力求從管理、資金、技術等方面徹底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的難題。
成安平說:“信用社在村里評定信用戶,這是一個讓農民發家致富的好辦法,我現在就是霍州市農村信用社評定的一級信用戶,只要拿上‘金融綠卡’就可以在信用社柜臺辦貸,隨用隨貸,隨有隨還。
走進霍州市農村信用社三教金融服務中心的大院,信息發布臺前圍滿了前來了解農資、管理技術、供求信息的農民,一派熱鬧景象呈現在我們面前。聽說有記者來采訪,平時不善于表達的農民們此時顯的格外興奮,熱情地對我們講了自己在霍州市農村信用社的扶持下走上了小康路。其中一婦女叫樊翠平,今年36歲,是三教鄉趙壁村村民,圣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員。去年借了信用社3000元貸款,到期就全還上了,今年種地資金不足,想再貸6000元。她到信用社提出貸款申請,信貸員立刻到圣農蔬菜專業合作進行了調查,得知她品行好、人勤快,今年計劃種2畝日本 紫薯王,信用社通過調查評定后,給其核發了信用證,在3月21日三教金融服務中心業務辦理日,不到十分鐘時間她便順利拿到了6000元貸款。熱情的樊翠平還帶領我參觀了她種植的新品種,看著一排排長勢喜人的日本紫薯王和日本川山紫,樊翠平介紹說,新品種的市場價格最少是普通紅薯的3倍,今年僅這一項她就能掙3萬元。樊翠平高興地對記者說:“信用社為咱老百姓著想,如果你信譽好、講信用,隨時借貸,又不耽誤事,確實方便。”在霍州市農村,像樊翠平這樣得到信用社幫助的發家致富的農民還有很多很多。僅這個三教金融中心就調查農戶677戶,評定505戶,發放信用證54戶,金額達297萬元,吸收存款226萬元。為農民提供咨詢服務10次,提供技術培訓7次,先后有198人次參加了培訓;對13家有貸款需求的農資便利店給予了貸款支持,支持金額106萬元。霍州市信用聯社主任趙涵清告訴我們說:“通過實踐,三教金融服務中心的經驗是成功的,我們根據實際,在對三教“1+3”服務模式進一步規范、拓展的基礎上,又選定霍山兔業公司和青郎坪大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臺,進行“1+3”支農服務模式推廣,計劃在短時間內,將這個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廣。”在霍州采訪期間,白龍鎮村民燃放著長長的鞭炮,給霍州市農村信用社送來了一面錦旗,上書“支農先鋒軍,農民貼心人”。
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譜寫了新時期信用社與農戶共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篇章。
“公司+基地+農戶”讓龍頭企業舞起來
“百場萬店”讓個體商戶富起來
我們在霍州市城關信用社的墻上看到一張統計表,上面詳細記錄著轄內信用商戶經營信息情況。近年來,霍州市農村信用社建立了城市工商戶業務聯系網,定期了解、記錄和更新這些工商戶業務開展情況,及時掌握商戶的經營規劃和資金使用情況,讓守信用的商戶贏得更快捷和便利的發展先機。
在該市城關信用社創建的華怡信用商場經商的個體戶成學軍憑著信用證從城關信用社獲得貸款時高興地說:“這5萬元的貸款,解決了我資金周轉難的問題,為抓住商機、擴大經營規模提供了極大方便,真是太好了。”只需一證在手,守信個體商戶就可以按照授信額度隨時支取數額不等的貸款,像在銀行支取自己的存款那樣方便。信用社這個舉動在個體商戶中引起極大反響,為了使自己的事業做的更大更強,沒有得到的評定的商戶積極為自己創造條件,要求評定,華怡商場共有商戶356戶,信用社目前以評定140戶,對其中43戶有貸款需求的信用戶發放貸款307萬元,有效地支持了商戶的經營發展,提升了信用社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塑造了“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誠信環境。
陪同我們的霍州市信用聯社副主任王建斌告訴我們:“今年以來,我們狠抓全市信用市場創建和信用商戶評定工作,相繼開展了‘創新服務促發展、增資攬儲兩億元’、‘擴規模、降不良、增效益’等活動。廣大信合員工走出柜臺、走出機關對轄區商戶、門店進行拉網式營銷,地毯式服務,積極拓展新客戶。全市城鄉共有商戶1230余戶,截至目前共調查859戶,發放天河卡645張,吸收存款1860萬元,發放貸款1050萬元。支持門店105個,建立了華怡、唐榮、唐都3個信用市場,達到了農村信用社不僅要服務好農村,而且要服務好城市的目的。”采訪結束時,我們從霍州市農村信用社得到這樣的一組統計數據:截至5月末,該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116914萬元,各項貸款余額67544萬元。近三年來累計發放農業貸款139132萬元,占所有貸款的94.27%以上。“雄關漫漫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堅信霍州市農村信用社在以黨委書記李俊躍的帶領下,在省聯社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項業務一定會有一個更新更高的飛躍。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