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無工程、無雨溝見底、有雨水亂流;地下幾乎零、深層無指望、淺層已枯竭”,這就是堯都區西山煤炭鄉鎮的水資源“家底”,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唯一的辦法和途徑,就是挖掘雨水資源,為農業調產服務。
通過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效攔蓄雨水,做到夏蓄春用、閑蓄忙用、雨蓄旱用,在西山煤炭鄉鎮推廣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十分可行。盡管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可有效利用雨水資源,但其水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選擇農業產業項目時,必須考慮低耗水作物,才能適應當前的水源狀況,否則無法發展壯大。相對來說,發展核桃產業較為合適。一是其對土壤、水肥條件和管理要求不太高;二是西山鄉鎮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具有核桃生長的自然條件;三是核桃種植在西山鄉鎮具有悠久歷史;四是核桃商品價值較高;五是現在嫁接技術縮短了核桃掛果樹齡。可以當年種植當年掛果,三年見效,投資回報期較快。
同時,工程建設必須與產業同步發展,相互促進。只有先修建集雨工程,才能解決澆灌問題,核桃產業才能做大、做強。反過來,只有產業發展,效益提高,收入增加,集雨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經費才能落實,正常運行才能保障。所以,二者必須同步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不可分割開來。可采用多種模式發展:
1.以家庭為單元,一戶一井,十畝核桃園”模式。即一戶群眾可以栽植10畝核桃園,并同時修建一處50立方米的集雨工程,夏季蓄水,保證次年春旱時,一棵核桃樹澆灌一擔水,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坐果率。其效益比較可觀,十畝核桃園可栽植400株-500株,3年-5年樹齡的可產果3斤-5斤,每斤核桃按8元計算,年收入均1萬元-2萬元。如果到8年盛果期,單株產量可達10斤,年收入4萬元左右。一眼井、十畝園,人均收入達萬元”的目標實現是非常有希望的。
2.以承包大戶為主,規模發展百畝、千畝以上的核桃園。在其承包范圍內,依據地勢,大、中、小集雨工程并舉,使區內80%以上雨水全部利用,促其產業形成規模,企業化管理,產、供、銷、加一條龍服務,拉長產業鏈條,創造更高效益。
3.樹立樣板,積累經驗,典型帶動。以現有果農為基礎,選擇條件好的作為資助重點,扶持培育壯大,積累經驗,樹立樣板,以事實說服群眾、引導群眾,積極修建集雨工程,栽植核桃苗木,為發展壯大產業創造條件、營造氛圍。
(王文軍 郭冬梅)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