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田青松)盛夏時節,驅車行駛在永和縣坡頭——桑壁30余公里的縣鄉公路,映入眼簾的是高低一致、排列整齊的香花槐、國槐及密密麻麻盛開的波斯菊花,這是永和縣精心實施通道綠化工程打造的一處生態美景。
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惡劣。近年來,該縣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脫貧致富、建設綠色永和”的目標,大力實施六大造林綠化工程、通道沿線荒山綠化、經濟林建設等綠化造林活動,使昔日的荒山爛坡披上了層層綠裝,為山區農民建起了座座“綠色銀行”,走出了一條生態立縣、林業富民的新路子。
隨行的永和縣林業局局長賀福平介紹,坡桑線通道綠化工程是今年實施的一項重點工程,總投資358萬元,從3月份動工,5月底完工。整個工程采取異地取土回填、平整,機械填土3.6萬方,10個專業工程隊同時施工,共栽植香花槐、國槐等各種樹木4萬余株。同時,為提升綠化品位,還在道路沿線播種了波斯菊花籽。
造林過程中,該縣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樹種,按照垣面緩坡經濟林、荒溝荒坡防護林、溝壩楊柳速生林、灘涂紅棗豐產林的格局進行栽植。針對乾坤灣石質山地造林坡陡、土薄、無路可走的立地條件,創新地運用PVC管輸土、架設索道運苗、石片覆蓋保墑等辦法,壘石坑5.2萬個,全部栽植側柏,在周邊荒山栽植火炬、山桃6700余株,苗木成活率達96%以上,榮獲省造林局“優質工程獎”。乾坤灣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觀,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內涵。
為用好項目資金,該縣“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依托國有林業土地資源建設苗木基地,最大限度降低苗木成本;鼓勵農民群眾投工投勞發展經濟林,降低建設成本;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積極性,提高林業生產效益。通過項目帶動、政策推動、利益驅動,全縣廣大干部群眾以“資金不足干勁補”的精神,全力創建林業精品工程,推動林業跨越發展。同時,創新管護機制,在每年工程結束后,及時拉網封育,懸掛愛林、護林標牌,并充實管護人員,有效地保護了林業建設成果,新造林地林木保存率達92%以上。
與此同時,該縣注重發展經濟林,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組建專業管護隊、聘請專家實地培訓等方式對紅棗、核桃制訂統一管護流程,精細管護,確保了經濟林早日見效,增加了果農收入。目前,全縣現有紅棗、核桃經濟林達35萬畝,產值達6400萬元,人均經濟林收入達938元。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