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晉北白羊大地暑氣正盛,而山西大同市左云縣店灣鎮的田野間卻涌動著蓬勃生機。清涼山種植合作社的700畝玉米田如一片綠色海洋,挺拔的玉米稈在夏風中舒展葉片,嫩綠的雄穗預示著豐收的希望——這片充滿活力的農田,正是當地以科學種植推動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清涼山種植合作社的700畝玉米田如一片綠色海洋(左云縣委宣傳部供圖)
良種+良法 科技為農田注入“硬核動力”
走進店灣鎮清涼山種植合作社的玉米基地,整齊劃一的玉米株高達1.5至2米,葉片厚實油亮,展現出強勁的生長態勢。玉米基地集中種植了鄭單958、登海605等經農業部門認證的優質品種,不僅抗倒伏、耐密植,對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當地常見病蟲害也有強抗性,從品種源頭筑牢了豐收根基。
科學種植不僅體現在選種上,合作社還推行“土壤體檢+精準施肥”模式,播種前對土壤成分進行全面檢測,根據數據定制肥料配比,讓每一株玉米都能吸收“定制營養”;生長季則采用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結合的綠色防控技術,既減少了農藥使用,又守護了農田生態,實現了產量與品質的雙重保障。
專業團隊護航 全周期管理筑牢豐收底氣
為確保玉米生長“無死角”,合作社組建了專業技術團隊,定期開展田間“巡診”,實時監測株高、葉片數、病蟲害情況,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制定解決方案。
這種“精細化管理+即時響應”的模式,讓玉米在每個生長階段都能得到科學照料。從播種到灌溉,從施肥到控害,全程標準化操作不僅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更讓傳統農田變身“智慧課堂”,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可復制的種植經驗。
小玉米撬動大產業 鄉村振興有了“堅實底盤”
店灣鎮的玉米種植并非個例。近年來,左云縣以規模化種植為抓手,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通過常態化技術培訓、政策引導,推動農戶和合作社向專業化、綠色化轉型。清涼山種植合作社的千畝玉米田,正是這一發展思路的成果體現——從零散種植到集中連片,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當地農業正逐步擺脫傳統模式束縛,邁向現代化高效農業賽道。
如今,這片玉米田不僅承載著豐收的期待,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造血站”:規模化種植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科學管理模式吸引了年輕勞動力返鄉,而綠色種植理念則讓農田生態與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金秋時節,當金燦燦的玉米掛滿枝頭,收獲的不僅是糧食,更是左云縣以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信心與底氣。
從晉北小鎮的田間地頭到更廣闊的鄉村大地,店灣鎮的實踐證明:立足本地資源,以科技賦能農業,以規模激活潛力,傳統種植業同樣能煥發新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劉新宇)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