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城縣上臺北村,一座橫跨47米深溝的臺北渡槽靜靜矗立。
50年前,它是當地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鑄就的水利奇跡。1973年,黎城人民肩挑手扛,僅用8個月便建成這座全長160米的渡槽,投工9萬個,完成砌石、混凝土及土方1.16萬方,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壯舉。然而,隨著歲月流逝,渡槽欄桿破損、道路泥濘,兩岸村民通行需繞行數里,“荒草溝”成了它的代名詞。
50年后,它褪去“荒草溝”面貌,成為紅色旅游打卡地。這一華麗轉身的背后,離不開黎城縣審計局駐村工作隊長張華榮的傾力付出。2022年,張華榮帶領駐村工作隊進駐上臺北村。在完成15戶50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之時,他敏銳地發現,這座被遺忘的渡槽,蘊藏著紅色文旅潛力。
?規劃先行,提案開路。張華榮憑借專業特長,順利完成渡槽景點規劃設計和預算編制,并作為縣政協常委提交提案《關于加快勇進渠臺北渡槽景點配套設施的建議》,推動10余次專題協商。向市政協提交社情民意,建議打造“紅色水利教育基地”,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多方奔走,資金落地?!皼]有資金,再好的規劃也是空談?!睆埲A榮積極爭取48萬元項目資金,推動高空玻璃棧道、文化廣場、旅游公廁等配套設施落地。昔日坑洼的土路變成硬化步道,銹蝕的欄桿煥然一新,30余塊宣傳展板豎立渡槽兩側,紅色精神躍然眼前。
?抖音賦能,網紅出圈?!熬葡阋才孪镒由??!睆埲A榮帶領團隊制作《臺北渡槽——山西渡槽中的天花板》等系列短視頻,單日播放量突破2500次,一月內達2.1萬次。網友紛紛留言:“這才是真正的‘硬核’工程!”“想去打卡!”渡槽迅速成為周邊市民的周末熱門目的地。
如今的渡槽:兩岸道路暢通,村民再無繞行之苦;青少年在此聆聽修渠故事,古稀老人重回故地,含淚追憶青春歲月;各地游客專程驅車來到這里,黨政單位在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周邊農家樂悄然興起。當地文旅局干部表示:“將水利工程轉化為文旅資源,張華榮的實踐有高度、有特色?!?/p>
“鄉村振興不是喊口號,要抓住群眾的‘心頭事’。”張華榮說,“渡槽的變遷證明,老資源也能闖出新路子?!比缃瘢驹诙刹塾^景臺上,張華榮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笑容里滿是欣慰。這座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渡槽,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