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投運服務器68.2萬臺,年用電量突破43億千瓦時,營收完成46.7億元,大同市成功獲批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算力之城”案例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市域典型案例、累計帶動就業2.8萬人次……
從地下“烏金”到云端智算,隨著算力浪潮的到來,大同市充分挖掘比較優勢,全力打造“算力之城”。幾年間,一個個數據中心拔地而起、上下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顯現,加速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環首都核心算力城市方興未艾。
創新驅動
打造算力產業新高地
盛夏的云中天藍水清,位于大同市靈丘縣的秦淮數據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如一組巨型算力模塊嵌入山地。
7月9日,記者踏入該基地的總控中心,各項運維數據在智能監控大屏上閃爍流轉,基地運維經理宋善仁正與技術人員緊盯曲線變化。
“數據中心對能耗要求極高,大同年均7.3℃的氣溫恰似‘天然空調’,可有效保證設備使用。”宋善仁表示,該基地開創性地采用了“液側冷板液冷和風側磁懸浮相變”的冷卻組合系統,可大幅降低能耗,折合節約標準煤4850噸,同時實現節水88萬噸,相當于233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數據中心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友好性顯著提升。
作為擁有雙路由骨干光纖專線的城市,大同市網絡層級達到省際骨干節點,并與京津冀樞紐節點張家口集群實現網絡直連,建成延時3毫秒以內的大同至北京南北大環線骨干網和高質量大帶寬大同—北京傳輸通道,使該市成為首都算力需求外溢的重要“蓄水池”與高效“處理站”。
自2018年秦淮數據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項目落戶以來,中聯綠色大數據產業基地、京東集團華北(大同靈丘)智能算力數據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數據中心相繼落地大同,累計完成投資268億元,建成標準機架30萬架,大同“算力之城”的輪廓日漸清晰。
產城融合
激活數字經濟新引擎
7月11日上午,位于大同市金貿國際中心的上海潤迅“云中聲谷”大數據智慧服務基地辦公區內,一排排工位上的年輕身影穿梭忙碌:電話端口耐心應答,電腦屏前專注處理,指尖與聲線交織,為全國用戶織就專業售后網絡;人事會客廳內求職者絡繹不絕,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在這個古老的都城里憧憬著數據與智慧的未來,一派蓬勃氣象。
良好的薪資待遇、明確的晉升渠道、青春朝氣的工作團隊……今年26歲的陳烜坦言,正是這些充滿吸引力的條件,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大同,投身數字產業。上海潤迅“云中聲谷”大數據智慧服務基地行政負責人郭貴峰介紹,基地與字節跳動等行業頭部企業深度攜手,在大同布局的2600個數字化崗位已成為當地就業的新支點。
這些18歲至35歲的青年從業者在激發城市活力的同時,更形成“雁陣效應”,吸引了本地人才回流扎根、外地青年來大同落戶,同時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群眾就業,有力破解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人才困局。
發展新質生產力貴在“以產聚人、以人興城”。當傳統能源之城錨定數字經濟賽道,通過政企協同打造適配青年發展的產業載體,將“算力優勢”轉化為“就業紅利”,為資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條“產業筑基—就業富民—人才興城”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匠心鍛才
培育轉型發展生力軍
人才培養是驅動數字未來的核心引擎,唯有育得棟梁滿庭,方能撐起算力時代的萬丈高樓。
從平城區恒安街通過大同經開區的南環東路,進入大同市規劃的“職教城”區域,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占地300多畝的大同數據科技職業學院。步入該學院,現代化教學樓鱗次櫛比、智能實訓中心設備精良、圖書館功能完備、智能化學生公寓溫馨宜居,一座現代化數字人才培養高地拔地而起。
教學樓辦公室內,課程教研人員高文東與授課老師圍坐案前,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講義稿反復推敲。鼠標拖拽間,內容深淺隨學生學力精準適配;鍵盤敲擊時,本地產業案例不斷增補完善。每一處打磨都讓課件與育人需求嚴絲合縫,為即將到來的開學季做著最后的沖刺。
大同數據科技職業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學院從專業設置到課程安排,從講授方式到就業渠道,緊扣大同發展實際,緊跟時代發展,聚焦前沿技術,持續推進數字、數據、算力等產業的場景實踐與研發應用。
“我們將推行‘校企合作+實戰教學’模式,緊密對接企業用人標準,讓學生實時掌握行業前沿技術,不斷提升就業競爭力。”該學院負責人表示,學院精準錨定人工智能等數字前沿領域,開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等六個數字化專業,構建起“產業需求—課程研發—就業輸出”的全鏈條培養體系。教學中,采用“雙師型”師資配置——100名擁有互聯網企業一線實踐經歷的專職教師,攜手30名數字化領域企業兼職教師,動態優化教學內容與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精準對接,為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與技術動能。
從產業集群的加速崛起,到人才培育的精準發力,大同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多點突破、協同推進,數智動能持續迸發,“算力之城”發展根基愈發穩固,書寫著轉型跨越的嶄新篇章。(記者李強)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