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從“望天收”到“噸糧田”

2025-07-20 15:17:46 來源:山西日報  

  雁門關外,應縣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長勢喜人,碧綠的葉子在陽光下舒展。這個昔日“望天收”的農業大縣,而今正以科技為筆,描繪“藏糧于技”的現代農業新畫卷。

  立足生產基礎 實施單產提升

  “去年這片地種植玉米5.36畝,秋天顆粒飽滿,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和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實收測產,平均畝產1274.93公斤,刷新了全省玉米單產紀錄。看看,今年玉米長勢又不賴,定能再獲豐收。”7月16日,在應縣金城鎮龍泉村66歲的玉米示范種植戶孫緒興奮地告訴記者。

  站在這片長勢喜人的玉米田,記者看到,一壟壟玉米碧綠旺盛。“我采用了膜側播種、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種植了高密植DF899玉米新品種,抗性好、產量高、大棒型。”孫緒開心地說。

  玉米是應縣主要農作物,每年種植規模在80萬畝左右。但是,傳統大水漫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鹽堿化耕地達15%,土地變得貧瘠,廣種薄收。如何讓“貧瘠田”變“聚寶盆”?近幾年,應縣把玉米單產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品種更新,強化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實行技術集成融合,全縣建成高標準農田43.83萬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2023年,應縣實施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2024年實施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整建制單產提升行動,大力推廣玉米抗旱優良新品種、水肥一體化技術、藝機一體化技術等6項旱作農業技術,玉米畝產逐年提升,2024年玉米單產比2023年提高10.3%。”應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天保告訴記者。

  2024年,該縣核心區示范田畝產突破1300公斤,全縣糧食總產量達6.7億斤,較三年前增長14.8%,實現了從“廣種薄收”到“密植高產”。

  深入試驗示范 擴大輻射范圍

  “這是大豐種業試驗種植的大豐1407、大豐1310、DF1029、啟單1804等12個玉米新品種,試驗成功就大面積推廣種植。”在龍泉村村東舊瓦窯地,孫緒指著自己的3畝玉米試驗田說。記者在玉米地內看到,試驗田里每壟隔段插著一個小牌,標注著玉米試驗新品種名稱。

  在大臨河鄉圣水塘村南35畝“千畝方地”,應縣益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著玉米寬窄行高密度種植試驗示范任務。在該地塊,益豐種植專業合作社3名社員正在查看玉米長勢。“我們實施深松密植、水肥一體化、膜側播種技術,種植的是金科玉3306,玉米長勢喜人,每畝定苗7000株左右。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我們實施了統防統治、一噴多促技術。同時,從播種到清地,全程機械化作業,播種時使用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技術,確保了玉米播種密度。”合作社負責人楊建中告訴記者。

  社員田治海和楊建中走進玉米地里,用卷尺丈量了一下株距行距。“今年預計畝產可達1300公斤以上,預估畝增收500多元。”楊建中高興地說,“如果試驗成功,我們將向周邊村民大面積推廣種植。”

  作為糧食生產大縣,應縣整建制單產提升涉及11個鄉鎮30個村,單產提升核心片面積13.74萬畝,打造2個萬畝高產片、10個千畝示范方、50個百畝攻關田。

  “你看,蚯蚓都回來了。”在大黃巍鄉師坊村鹽堿地改良現場,種糧大戶師毓敏蹲在玉米地里,抓起一把黝黑的土壤,記者看到,蚯蚓在土壤里蠕動。師毓敏欣慰地告訴記者,“引入山西農業大學‘一降兩改三提升’鹽堿地改良技術,大大提升了畝產,以前這里種玉米畝產不足300公斤,鹽堿地改良后,去年畝測產達到850公斤。今年種植DF899玉米1050畝,帶動更多農民依靠新技術穩產高產。”

  全縣在沙壤地、膠質地、鹽堿地等不同性質地塊以及實施秸稈還田、綠肥輪作等技術后的地上試驗示范種植新品種玉米。“旱作區選種,耐旱性是第一標準,還要耐密、抗倒、宜機收。”在應縣種子推廣中心實驗室里,站長趙守平展示著最新引進的DF899、瑞普909、聯創839等玉米新品種,“我們將吸水能力更強、根系發達、扎根深、耐密的新品種根據不同性質的耕地大面積推廣。”

  協同穩步推進 打造種植樣板

  應縣加快玉米綠色高質高效整建制單產提升,帶動群眾應用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和良制,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大力發展“噸糧田”。

  “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3萬畝,采取了寬壟密植‘4+4’模式,玉米4壟,大豆4壟,每畝玉米4500株左右,大豆9200株左右。這樣種植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效益。”在應縣段寨村村西,仁慧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段仁新告訴記者。

  仁慧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玉米種植大戶,運用智慧農業種植,全部數字化管理。“今年玉米大豐1407和大豆黑農62、圓豆1號都是抗旱新品種,我們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精準判斷何時澆水、施肥,保證作物正常生長所需,按照往年試驗,玉米畝產800公斤左右,經濟效益很可觀。”段仁新笑著說。

  “精準農業”、農機智能作業、作物綠色防控模式正在改變傳統耕作習慣。席家堡村的滴灌系統與智能施肥機聯動,根據玉米不同生長期需求,自動配比氮磷鉀比例。在播種期,玉米播種已不再沿用傳統春播法,全縣采用“藝機一體化”播種技術,一次作業可完成播種、施肥、鋪滴灌、覆膜四道工序,效率比傳統人工提高50倍。應縣浩富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浩富說:“出動11臺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拖拉機春播,開展復合一體化作業,每天完成播種1600畝。”

  該縣玉米病蟲害防治實行“統防統治”,成立10余個專業化防治隊伍,配備無人機、大型噴藥車等設備,實行統一測報、統一配方、統一時間等“五統一”,實現病蟲害防控全覆蓋。無人機植保提高了防控效率,全縣13.74萬畝示范片,協同作業出動6架無人機、23天時間完成了病蟲害防治,農藥利用率提升20%,作業成本降低60%。

  “農民有問題,只需打個電話,專家兩小時內到地頭。”應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專家郭樂栓說。玉米要豐產,科技作保障。全縣科技人員下沉一線,解決農民技術難題。組建了由56名專家、214名農技員、500名科技示范戶組成的“三級農技服務網絡”,每個村都有“田秀才”,每個示范片都有專家蹲點。同時,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帶領團隊在應縣建立起“科技小院”,實現了“實驗室—試驗田—農戶家”技術直達。

  這片曾經干旱貧瘠的土地,如今已成為豐收的“糧倉”。“應縣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旱作農業的潛力。只要堅持科技引領、系統推進,‘藏糧于技’完全可以突破資源約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璞說。(記者馬占富)

  記者手記

  希望的田野 科技的力量

  走進應縣的玉米田,最震撼的不是滿眼的綠意,而是隨處可見的“科技印記”——北斗導航播種機在田壟間畫出筆直的線條,智能施肥機根據土壤數據自動配比營養液,無人機群掠過天際實施精準植保。當66歲的孫緒用手機App控制滴灌系統時,我強烈意識到,傳統農業正在這里經歷一場變革。

  在師坊村的鹽堿地里,種糧大戶師毓敏抓起一把摻著蚯蚓的黑土,興奮地說:“蚯蚓都回來了。”這是科技的“魔法”。從畝產不足300公斤到達到850公斤,變化的不僅是數字,更是農民對土地的信心。田間地頭的“三級農技服務網絡”令人印象深刻:農技員背著工具箱隨叫隨到,專家團隊把實驗室搬到田埂,科技示范戶變身“田秀才”傳經送寶。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務實作風,讓農業科技更加接地氣。

  應縣的實踐證明,在資源約束型地區,科技是突破瓶頸的關鍵變量。當“望天收”的無奈變成“科技種”的從容,當“廣種薄收”的舊模式轉為“密植高產”的新范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糧食單產的提升,更是現代農業的光明前景。(馬占富)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邓州市| 天台县| 沙坪坝区| 鄂州市| 两当县| 陕西省| 玉林市| 延庆县| 浪卡子县| 郯城县| 门头沟区| 马鞍山市| 内江市| 万全县| 岗巴县| 军事| 云霄县| 西丰县| 义马市| 象州县| 巴里| 门头沟区| 合肥市| 肃宁县| 调兵山市| 正安县| 衡东县| 扎赉特旗| 永昌县| 松潘县| 兴城市| 高州市| 虎林市| 海城市| 甘肃省| 遂川县| 丰顺县| 临沭县| 金门县| 阿合奇县|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