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7月22日電 題:“飛地經濟”激活產業新動能 山西長治“三產融合”促振興
作者 楊靜 徐歡歡
盛夏時節,走進太行山下的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翟店街道“飛地經濟”模式催生的智慧燈具生產線在數智互聯產業園高速運轉,“小麥+谷子”輪作田里收割機轟鳴,寨上古村落的漢羌文化展演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呈現出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圖景。
近年來,潞城區錨定“產業融合、城鄉聯動、全域共富”目標,創新探索出“飛地經濟”跨域合作、特色種植模式升級、文旅深度融合等路徑,推動鄉村振興從“點上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
圖為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徐歡歡 攝
“飛地經濟”:讓優質項目跨區域落地
企業想建廠,沒有場地怎么辦?在潞城區,“飛地經濟”讓好項目跨域“安家”。
生產在潞城,研發在金華。東陽市東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焦彥飛是潞城區翟店街道人,早年在浙江創業,如今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將智慧燈具生產線落戶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這里營商環境好、成本低,還能帶動鄉親就業。”焦彥飛說。
“‘飛地經濟’模式在有效破解要素瓶頸的同時,發揮各產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優勢以及獨棟辦公樓招商引資引才作用,實現產業園區與企業雙贏。”潞城區招商中心主任王曉宇說:“通過發展‘飛地經濟’,我們還可以引入京津冀地區的高校資源,通過成果轉化促進潞城區乃至整個長治市實現產業轉型。”
特色種植:打造“一地雙用”模式
眼下,潞城區各村正搶抓夏季田間管護關鍵農時,科學實施管護,精心呵護田間幼苗。這一種植新技術,通過優化玉米與大豆的空間布局,利用玉米與大豆的“高矮差”“氮磷互補”特性,讓陽光、空間、養分得到高效利用,實現“一地兩用、一季雙收”。
大蔥地里綠意盎然。徐歡歡 攝
在南天貢村,新增150畝“小麥+谷子”一年兩作,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發揮農田最大效益,達到兩種作物無縫對接,實現一年兩收。目前,小麥已迎來豐收。“今年天旱,街道及時組織做好農田噴灌、開展一噴三防作業。”種植戶老李說。
在西天貢村和南舍村,700余畝大蔥地里綠意盎然、一壟壟蔥苗整齊挺立,長勢喜人。憑借良好的土壤、氣候條件以及規模化種植,這里的大蔥品質優良,今年有望增收。
此外,西天貢村潞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還發展了5萬余棒香菇生產,在為市場提供優質香菇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實現就業增收。
文旅融合:古村落變身“鄉愁經濟”新引擎
近年來,潞城區結合傳統古村落建筑文化、漢羌文化、戲曲文化,深度挖掘品牌資源潛力,打文化旅游牌,推進寨上古村落文旅項目發展。
圖為當地舉辦羌漢文化活動現場。徐歡歡 攝
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寨上村鋪設3.8公里環村產業路,翻新民俗文化表演廣場,打造窯洞民俗體驗園等,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引進企業,以資金、入股等方式,合作開發經營“農家樂、休閑農業、生態體驗”等旅游項目,拓展鄉村旅游業態。
此外,圍繞漢羌文化主題,寨上村做精做強親子研學,拓展鄉村旅游內涵,舉辦了“羌源漢脈·國潮風華”暨首屆集體圓羊禮等活動。目前已接待游客達5萬余人次。
“我們將繼續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傳統古村落保護項目,打造‘以古復古,以古創新’的鄉村旅游新模式。”寨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海明說。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