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7月23日電 題:山西襄垣“新農人”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拓寬“興農路”
作者 楊佩佩 郝超 韓聖玉
“看這長勢,今年收成應該差不了。”清晨6點,第一縷陽光剛掠過山頭,30歲的朱海斌已經穿梭在玉米田間,撥開茂密的葉片,看到微微露出的玉米雄穗,黝黑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近年來,從“新農人”到“興農人”,朱海斌帶著新知識、新思維回到農村,盤活鄉土資源,為傳統農業注入活力,帶著鄉鄰在共富路上穩步前行,成為新時代青年扎根鄉村、助力振興的生動縮影。
看到微微露出的玉米雄穗,朱海斌黝黑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竇鑫 攝
1996年出生于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善福鎮堡后村的朱海斌,曾在寫字樓里繪制建筑藍圖,感受都市快節奏的同時,也始終惦記著家鄉的土地。 朱海斌說:“從小看著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卻掙不到多少錢,心里特別不是滋味。”雖然在外打拼時已是建筑公司項目經理,但他始終關注農業新技術,走訪多地學習先進模式,想著有朝一日回到家鄉,用新技術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
這個念頭在朱海斌心里盤桓許久,終于在2024年初有了答案。他帶著建筑行業的系統思維和全部積蓄回到家鄉,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彼時,他完成了從西裝革履的項目經理到泥鞋草帽的種糧能手的人生“轉向”。
“傳統種植模式效益低,鄉親們辛苦一年也賺不到多少錢,必須用新方法打破僵局。”面對500畝流轉土地,朱海斌用在建筑行業積累的系統思維,把土地進行科學規劃:200畝冬播谷子錯峰搶占市場空檔,30畝中藥材直簽藥企訂單,270畝玉米采用密植高產技術。
朱海斌引進“科學種植+訂單農業”模式,讓土地畝產效益較傳統種植提升40%。 竇鑫 攝
同時,朱海斌引進“科學種植+訂單農業”模式,讓土地畝產效益較傳統種植提升40%。村民李文福感慨:“海斌的法子就是不一樣。鋪地膜、調肥料,今年前期旱情那么重,玉米照樣長勢喜人。” 種植領域的牛刀小試,讓朱海斌更有底氣拓展事業版圖。今年5月,他在山坳建起生態養殖場,70頭黑豬采用循環養殖模式,配套沼氣系統將糞便轉化為有機肥直供農田。“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既保護環境,又提高效益。如今,合作社已帶動50多戶村民增收,僅上半年創收就超60萬元。
“做農業不能光靠力氣,得懂技術、會管理。”朱海斌一邊鉆研農技,一邊手把手教鄉親們,從播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耐心破除傳統種植的局限。村民們不僅有土地流轉費,在合作社務工還能賺穩定收入。
70頭黑豬采用循環養殖模式,配套沼氣系統將糞便轉化為有機肥直供農田。 竇鑫 攝
“農村不是沒奔頭,好好干照樣能活出樣。”這是朱海斌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他正規劃更長遠的藍圖:打造集種植、養殖、加工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嘗試直播賣貨讓農產品走出大山。 談及未來,朱海斌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一起建設家鄉。“我會繼續學習新技術,把合作社做強,打造農產品品牌,讓鄉親們腰包更鼓,土地更有生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