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來了,蘋果紅了!我最喜歡這個季節,因為到處是豐收的景象,特別是蘋果園。圓溜溜、水靈靈、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讓人賞心悅目。
喜歡這個季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大量的新聞素材可寫。作為新聞工作者,多少年來積累了一個經驗,只要是寫蘋果的新聞稿,或是拍蘋果的新聞圖片,一般都好發表。十幾年來,我寫與蘋果有關的新聞稿大大小小累計有幾百篇,可謂百寫不厭,常寫常新。因為蘋果園管理本是個推陳出新的行當。果農們先是給果實套袋、貼字,后來是疏花疏果,給果樹實行“計劃生育”,接著是生產SOD、富鋅、富硒的功能蘋果,到現在又開始搞有機蘋果。蘋果管理的技術革命可謂花樣繁多,只要深入采訪,總能挖掘到鮮活的新聞素材并寫成受報社編輯們青睞的新聞稿。因此,我這位新聞工作者和愛寫的人,對蘋果產業的豐收與果農是一樣的牽心。
我總覺得,秋天是美麗的,粒粒飽滿的玉米,還有管頭山的紅葉,都非常好看,但最喜歡的還是果園。
沒有比漫山遍野,累累果實掛滿枝頭更佳的景致了。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題為《家鄉的果園》的散文,后來收錄在縣政協出版的《吉縣文萃》里,其中有段描寫果園的話語至今能隨口誦出:“金秋的果園最讓人心動,一顆顆紅艷艷的蘋果掛在枝頭,像一個個娃娃臉面,可愛至極,從果農們的笑容里,你會體味到豐收的喜悅。”說到果農們的笑容,我在采訪中遇到無數次了。他們笑得是那樣的舒心,那樣的自然。那是發自內心的笑,燦爛而天真,頗富感染力。在今年十月中旬連續一周的采訪中,我一次又一次的遇到這樣的笑容,有的我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來。山陽村一個叫煙子渠的山梁上,種著百十來畝蘋果,雖然春季發生凍害,讓果花凋零,但這兒似乎是世外桃源,沒受影響,蘋果一如既往的好,一個個紅的像個火球。正在采摘蘋果的果農原貫森停下手中的活,好奇地打量我們,謹慎的回答著我們的采訪。從這位憨厚樸實的小伙子嘴中得知,他家種了17畝蘋果,早熟的品種嘎啦已經賣了8萬元,剩下紅富士占大頭,估計能賣16萬。特別讓原貫森自豪的是,自家的蘋果賣到了全縣最高價,一斤三塊六毛五。說到這兒時,小伙子忍不住笑了,同事張保華眼疾手快,按下了相機的快門,來了一個特寫。
在車城鄉趙村垣采訪時,也看到了一位果農開心的笑容。這位果農叫張敖溫,種植著7畝蘋果。張敖溫眼前是一堆像山一樣的蘋果,剛從樹上采摘下來,有七八個人正在果堆旁忙碌,有的分級、有的裝箱、有的過秤。“我家的蘋果樹是年輕樹,掛果才三年,你看這果子個多大,果子多水靈。”趁老張在果堆旁邊說話,同樣舉著相機,一樣“咔嚓”,老張也很配合,笑容如花。
到了十月下旬,蘋果采摘進入盛期,采訪仍在進行著。有時是中心的同事一同出動,有時是陪著報社的記者們采訪。在趙村垣祖師廟果農的地界,遇到一群生產有機蘋果的果農,與眾有所不同,他們的果園從春季起,不用化肥,不施平時用的農藥,而是用有機肥,生物農藥。果農梁吉生說:“我們的有機蘋果得三年轉換,今年是第一年,三年轉換期過了,就是有機蘋果,那可不得了,要賣好價錢的。”果農陳曲習說起自己種有機蘋果的初衷,可謂頭頭是道。他在這一片是個帶頭人,說話有威信,年初他加入了一個叫陽豐的蘋果專業合作社,用合作社的有機肥和農藥,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今年蘋果一斤賣到三塊四,全由合作社收購。
蘋果在我們縣發展三十多年了,山山梁梁上能栽的都栽上了,對于果園的管理來說,人人都是行家,個個都有道道。蘋果也的確給老百姓帶來富裕和幸福。如今在農村,建房、購房、買農機、買汽車、娶媳婦、嫁姑娘,大部分農民的錢都來自蘋果收入,這是不爭的事實。“八萬人謀一果,七十二行受益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哪個行當,都從蘋果產業中受過益,就連農忙季節打工,一天也賺個百兒八十塊。
蘋果產業在逐漸壯大,發展蘋果這條路走對了。
蘋果紅了,秋天來了!(陳健翔)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