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人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不是小事,不是私事,好家風利民利國,相反則害人害社會,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推出了《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采訪多位知名人士、企業家、作家和普通民眾,再度引起了人們對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思考。什么是家風? 家風”的內涵是什么?現代家庭如何培養和傳承優良的家風? 2014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伴隨著一個個活靈活現、形式各異的大眾人物,栩栩如生的述說各自的獨特家風。讓人感覺到這個系列報道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們對美好家風內涵的進一步理解。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細胞。回顧自己走過的幾十年漫漫旅程,家風,無時不在陪伴著我成長。
小時候,奶奶就教育我們兄弟幾個見人要主動打招呼,做一個有禮貌的人;爸爸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孝心的人。那個年代,大多數人家都比較貧窮,尤其是我們家兄弟多,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大多數人家兒女都上不起學,但是爸爸省吃儉用,愣是讓我們兄弟都能夠進學校讀書,用我爸的話說,將來沒有文化當個睜眼瞎絕對是不行的。
小學四年級一天放學回家,肚子實在是餓得不行了,見路邊河岸上長著紅薯,四周沒有人,鉆進去用手挖了三四個,用袖子擦了擦就啃了起來,剩下的偷偷地放進書包里,一回到家找地方正準備藏起來,卻被爸爸發現,責令我跪了半晚上,爸爸說人窮志不能窮,我們家祖宗八代沒有當賊的。
14歲那年,母親的腿一下子不能走路了,這對于靠工分養活的一家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我作為家里的老大,主動提出不上學了,回家頂媽媽去上工,爸爸雖然舍不得,但也沒有辦法,默認我輟學頂媽媽去掙工分。兩年后,遠在新疆的伯父知道此事后,讓我到新疆重新走進學校,每次爸爸都會給我寫信,一定要聽伯父伯母的話,和兄弟姐妹搞好團結。后來參加了工作,爸爸知道我是干會計工作,每次爸爸的信里說的最多的就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一次回家探親,爸爸帶我去買東西,見到路邊有個要飯的,他毫不猶豫掏出了10元錢。后來居然為了一個商家五分錢沒有找給我們,和別人爭執起來。為此,爸爸告訴我,雖然五分錢不是什么大事,但那是屬于我們的,給要飯的錢那是我們在幫助別人。
結婚后,和伯父分開住,爸爸來信告訴我,一定要經常去看伯父,人不能忘本。
伯父癱瘓后,我每次去幫助他理發、洗腳,都會看到他淚流滿面。雖然那時他已經說不出來話,但我感覺到他是感動,我安慰他說,伯父,這是我應該做的,這10多年如果沒有你,我哪里還會進學校,還會有一份比較安逸的工作。
而今,我的工作換了又換,爸爸每次電話里說得更多的還是那些,不管到哪里,都要和那里的百姓打成一片,百姓才會信任你。
現在全國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發現原來我們家的家風也與這有關,我要感謝父母,感謝家風,是家風陪我慢慢成長。
作者:丁梅華
責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奮斗吧,年輕人
下一篇: 家風是對美德的堅持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