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地處呂梁山南麓的汾西縣,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家級電商示范縣。今年,汾西縣將緊緊圍繞省委“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和市委“345”戰略部署,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效率推進,實施十大扶貧、抓好八項工作,努力打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樹立新形象,確保2019年高質量、高標準脫貧摘帽,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聚焦脫貧摘帽,實施十大扶貧。該縣緊緊圍繞年內脫貧3819戶9715人、整村脫貧44個,鞏固提升脫貧村76個、脫貧人口10413戶31985人的工作目標,強化責任導向、問題導向、嚴實導向“三個導向”,實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電商扶貧、基礎設施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精神扶貧十大扶貧。
今年,該縣將按照“1+X”產業發展布局,以肉雞產業為主導,依托洪昌養殖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肉雞養殖及相關產業,投資8630萬元,新建3萬只規模的肉雞大棚38個。投資7170萬元,續建年產兩萬噸規模的熟食調理品加工生產線項目。投資900萬元,新建高標準玉露香梨基地5000畝。投資700萬元,用特惠補貼的辦法帶動貧困戶發展種養加產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到村到戶。按照“六環聯動”的要求,統籌解決好“人、錢、地、房、樹、村、穩”7個問題,全面完成縣城府底垣集中安置點樓房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確保8月份實現搬遷入住。投資1.6億元,對照貧困縣退出14項指標、貧困村退出13項指標、貧困村提升工程14項指標,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對標提升”行動,改善“水電路網房”等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投資1.2億元,啟動實施申家莊水庫、申家莊水庫聯接段及馬溝河供水、小水網泵站建設工程,加快縣域小水網建設步伐,補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短板”。繼續落實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5321”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投資500萬元,通過財政貼息貸款的方式,支持種植型、養殖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務型、科技型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持續實施“五個一批”林業生態建設扶貧工程,新增護林員全部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
奏響時代之歌,攻堅經濟轉型。今年是汾西縣經濟轉型的攻堅之年,該縣將立足實際、精準把脈,全力抓好污染防治、六城聯創、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安全穩定、鄉村振興、民營經濟8項工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嚴守生態紅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開展治污、控煤、管車、降塵等工作。確保縣城集中供熱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施“煤改電”2692戶26萬平方米。全面落實“河長制”,投資1.2億元,實施郭莊泉水源地保護、淤地壩除險加固、團柏河河道治理、縣城周邊污水治理、馬溝河流域污染治理等項目。投資550萬元,實施“三北防護林”植苗造林4000畝、封山育林5000畝,構建生態屏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深化“六城聯創”,建設美麗宜居新縣城。繼續引深“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省級環保模范縣城、省級平安縣城、省級雙擁模范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活動,實施汾西中學、汾西大醫院、馬溝村城中村改造等城建工程;投資6億元,實施省道桃臨公路改造、“四好農村路”、佃坪至姑射山旅游公路、灘和公路、建制村到自然村通村公路等公路建設工程,夯實城市基礎,改善縣鄉交通狀況,打造汾西“開放窗口”和“靚麗名片”。
抓好項目建設,增強轉型發展新動能。今年,該縣按照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深化轉型綜改區建設以及全市“爭當全省轉型發展排頭兵”的目標要求,確定實施重點工程33項,總投資17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1億元。同時,大力發展新興能源產業,支持實施協鑫智慧、天惠江風兩個4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工業經濟轉型。
加快產業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持續實施核桃經濟林提質增效和退耕還林工程,繼續壯大香菇、雙孢菇、黃粉蟲、苦蕎等特色農業,挖掘產業潛力,形成規模優勢。全力推進其亞鋁業項目建設。加大酸鐵聯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推進力度。推進“互聯網+旅游”平臺建設。籌建“三館一院”為一體的文化中心建設項目,實施姑射山和師家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保障改善民生,共享改革發展新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健全以鄉村醫生和村衛生室為“網底”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投資2000萬元,實施幸福敬老院和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籌資1.95億元,辦好10個方面、37件利民為民實事,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維護安全穩定,形成共建共治新常態。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保持打擊非法采礦高壓態勢,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深入開展平安汾西、法治汾西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圍繞“深挖根治”總目標,按照省委“十個不斷強化”的要求,推進“三打三治”,提高斗爭實效,確保社會安定、人民安寧。
實施鄉村振興,煥發農業農村新活力。科學制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體制機制創新6個專項規劃,率先打造瓦窯圪塔村、太陽山村等24個示范村,穩定糧食播種面積35萬畝。因地制宜發展以肉雞、核桃、玉露香、小雜糧、藥材、食用菌為重點的“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致富帶頭人。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全力打造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建設新型農村、美麗鄉村。
壯大民營經濟,培育經濟發展新主體。全面落實省、市、縣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機關干部入企服務活動,全面推行“證照分離、照后減證”商事制度改革。創優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人身權,依法依規履行承諾和協議,建立維權服務平臺,讓民營企業放心經營、放手發展,營造“親”“清”政商關系,激發創新活力、發展動力。(侯建兵)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