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草莓比較嬌貴,對溫度和光照要求很高,所以村里早早就給我們做過培訓,提前在大棚頂上蓋了棉被。”翼城縣南唐鄉(xiāng)河沄村村民田王杰之前做水果批發(fā)生意,看到草莓在水果市場頗為走俏,加之家鄉(xiāng)草莓種植產業(yè)日漸壯大,便果斷轉行回到村里包種了8畝地,搭建了4座大棚種植草莓。
近日,記者漫步河沄村,一座座排列整齊的草莓大棚映入眼簾。雖已寒冬時節(jié),但大棚內卻溫暖如春,村民們正忙碌地進行采摘、分類、封裝……一顆顆紅彤彤的草莓映紅了村民的臉龐,也鋪就了河沄村的致富路,變成了村民眼中的“金果果”。
河沄村地處南唐垣下,河道穿村而過,獨特的地域優(yōu)勢讓該村十分適合種植草莓。該村共有390戶村民,其中就有268戶種植草莓,種植面積達1200多畝,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草莓種植大村。20多年的種植經驗,早已讓這里的村民和草莓結下不解之緣。
“我種植草莓已經有5年時間,不論是縣里、鄉(xiāng)里,還是村里,都大力扶持,且種植技術與銷售渠道都已成熟。雖然種草莓比之前做批發(fā)生意辛苦,但收入?yún)s翻了好幾倍。”田王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草莓產量在3500公斤左右,拋去所有成本,凈利潤在4萬元左右。”田王杰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只要人勤勞,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
“我家種了兩畝草莓,家里活兒干完后,就來給村里種植大戶幫忙,能多一份收入。”種苗、培植、地膜覆蓋、澆水、采摘、分裝……對于這些工作,村民郭秀萍早已輕車熟路。每天8個小時100元的勞務收入,讓她頗為滿意。在草莓大棚里,郭秀萍一邊忙著采摘分裝草莓,一邊指導游客:“大家采摘的時候一定要掐住藤秧尾部,草莓放到籃子里后不要重壓。”
小草莓,大產業(yè)。河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孟玉玲是一位有20多年種植經驗的草莓種植大戶,見證了該村草莓種植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壯大。“目前我們的銷售渠道還是以線下為主,種植方式以傳統(tǒng)種植方式為主。”孟玉玲表示,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先行,草莓產業(yè)已經發(fā)展成為河沄村的主導產業(yè),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培育壯大河沄草莓品牌,必須實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此,該村多次組織種植戶外出學習,并邀請浙江等地草莓種植專家走進河沄村,現(xiàn)場指導培植、養(yǎng)護。
“不僅要會種,還要種得好。”在孟玉玲看來,科學化的種植可以幫助更多村民搭上致富快車,走得更遠。于是,農閑時節(jié),種植戶聚在一起交流經驗,跟著專家遠程視頻學習技術成為河沄村的常見景象。除了線下客商上門收購、超市直供外,該村全力打造的線上銷售直播間也將啟動。
“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xù)擴大草莓種植面積,深挖草莓故事,增加草莓附加值,真正將河沄村的草莓產業(yè)做大做強,讓村民守著一畝三分地就能結出‘致富果’,日子越過越紅火。”孟玉玲信心滿滿地說。
村民因草莓而富,村集體產業(yè)也因草莓而興。目前,河沄村的草莓因口感好、品質優(yōu),已經利用科技與網絡發(fā)展的便利遠銷鄭州、太原、晉城、長治、運城等周邊地區(qū),讓更多人品嘗到了它的甘甜。
記者 趙俊 王凱 實習生 竇雯婧
責任編輯:姚建